《吕氏春秋》简介|介绍|概况
书名。由战国秦宰相吕不韦的门客合编而成。汉司马迁《史记·吕不韦列传》说:“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吕氏春秋》二十六篇,秦相吕不韦辑智略士作。”并将其列入“杂家”,又说:“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及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汉高诱《吕氏春秋序》说:“不韦乃集儒士,使著其所闻,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合十余万言,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名为《吕氏春秋》,暴之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有能增损一字者与千金。时人无能增损者。诱以为时人非不能也,盖惮相国畏其势耳。然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以忠义为品式,以公方为检格,与孟轲、孙卿、淮南、扬雄相表里也。”今人冯友兰《吕氏春秋集释序》说:“《吕氏春秋》为我国最早之有形式系统之私人著述。盖自先秦贵族政治崩坏以后,虽百家并起,各有述作,然皆仅具篇章,未有如后世所有之整书也。若世所传之《墨子》、《庄子》等整书,乃秦以后人所结集,非其本如此也。即此等整书,就形式系统上言,亦不过差优于后世人之文集。独《吕氏春秋》乃依预定计划写成,有十二纪、八览、六论。纲具目张,条分理顺。此在当时,盖为创举。所以书成之后,文信侯布之国门,以自矜夸也。惟其书成于众手,各记所闻,形式上虽具系统,思想上不成一家。然此书不名曰《吕子》,而名曰《吕氏春秋》,盖文信侯本自以其书为史也。《史记》谓吕不韦以其书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亦以为吕不韦以其书为史耳。《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叙以《吕氏春秋》与《左氏春秋》、《虞氏春秋》并列,是史公亦以此书为史也。以此书为史,则其所记先哲遗说,古史旧闻,虽片言只字,亦可珍贵,故此书虽非子部之要籍,而实乃史家之宝库也。”郭沫若《十批判书·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一文根据《吕氏春秋·序意篇》中“维秦八年,岁在涒滩,秋甲子朔,朔之日良人请问十二纪”等记载,断定该书成于“秦始皇八年”,“草创或当在六七年。”又说:“大体上它是折衷着道家儒家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尊重理性,而对于墨家的宗教思想是摒弃的。它采取着道家的卫道的教条,遵守着儒家的修齐治平的理论,行夏时,重德教,隆礼乐,敦诗书,而反对墨家的非乐非攻,法家的严刑峻罚,名家的诡辩苟察。它主张君主无为,并鼓吹着儒家的禅让说,和‘传子孙,业万世’的观念根本不相容。”今多数研究者认为,尽管《吕氏春秋》出自诸宾客儒士之手,但基本上仍反映了主持者吕不韦的思想。其哲学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性质;其政治主张的基础是“法天地”,它认为只有顺应天地自然的本性,才能达到清平盛世,因此,虚君实臣、民本德治的思想成了该书政治思想的核心。此外,该书还保存了很多先秦的史料和当时科学文化方面的珍贵资料,被后世学者所珍视。该书文章大都篇幅不长,而组织严密,语言不仅沈博艳丽,而且整齐简练,运用故事来说理,生动形象,逻辑性和说服力也很强。全书二十六卷,分十二纪,八览,六论。汉高诱有注。今人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张双棣等《吕氏春秋译注》,王范之《吕氏春秋选注》等,都是校著名的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