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志传》简介|鉴赏

《两宋志传》简介|鉴赏

明代白话长篇历史小说。即《南宋志传》和《北宋志传》。现存较早的版本有三种: (一)明万历年间建阳余氏三台馆本,书为两个《志传》合刊,二十卷,不标回数,书名《全像按鉴演义南北两宋志传》。 《南宋志传》题“陈继儒编次”, 《北宋志传》不题撰人。 (二)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绣谷唐氏世德堂本,两个《志传》分刊,各十卷五十回,书名分别为《新刊出像补订参采史鉴南宋志传通俗演义题评》和《新刊出像补订参采史鉴北宋志传通俗演义题评》。书题“姑孰陈氏尺蠖斋评释”,“绣谷唐氏世德堂校订”。(三)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金阊叶崐池刊玉茗堂批点本, 《南宋》与《北宋》合刊,各十卷五十回,书名《新刻玉茗堂批点绣像南北宋传》。书题“研石山樵订正”, “织里畸人校阅”。从以上三种版本情况来看, 《南宋志传》的作者无疑是陈继儒,而《北宋志传》的作者不能因三台馆刊本的“序”里指到“大本先生”(有人认为“大本”系“大木”之误),便判断出于熊大木手笔,似有待进一步探索。关于版本,在清代中后期还有致和堂、经纶堂、务本堂等多种翻刻本。

《南宋志传》原是《南北宋志传》的前半部,自“石敬塘发兵征蜀”写起,至“曹彬誓众定江南”结束,主要演宋太祖赵匡胤故事。所演故事与书名甚不合,故孙楷第先生曾疑为“《南宋传》,本名《宋传》, 《北宋传》本名《宋传续集》”, (《中国通俗小说书目》)。 《北宋志传》系《南北宋志传》后半部,主要演杨家将故事。由于前半部同后半部的内容截然不同,书商多分刻成《南宋志传》和《北宋志传》。到了清咸丰年间,又有书商刊刻成三种,题为《南宋志小飞龙传》 (五十回)、 《北宋志杨家将传》 (三十一回)、《北宋志天门阵演义十二寡妇征西》 (十九回)。从书的自身价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南宋志传》远不如《北宋志传》。

《北宋志传》和《杨家府演义》,虽然同样是敷衍杨家将故事,两书有不少的差异,最显著的是前者只讲杨业、杨六郎、杨宗保三代,而后者延伸到杨文广、杨怀玉五代。各书的开卷也不同:前者用一段七言古风长句来概括全书,转入正文便从汉主刘钧写起,前八回完全说的是“呼家将”,其后又描述了与杨家将无关的人物和情节,如高怀德事迹,赵谱辞官,曹彬征辽等。后者为一首短诗,接着写宋太祖出身、登基、征伐北汉,引出杨业抗宋、降宋、保宋,在同辽军交战时殉国。另外,前者标明“按鉴参补”,就是据正史填加历史编年,写出所叙故事发生的年代。如一至五回列出回目后,注明“宋太祖开宝八年乙亥岁起,至宋太宗改元太平兴国元年丙子岁止,凡二年”。再看体例,后者保留着宋元话本的痕迹,按“则”不按“回”;而前者顺应了自明代中叶盛行起来的风气,改成了上下句对仗的回目。如后者卷一第八则的回目是“令公狼牙谷死节”,前者经过编撰者的加工修饰后,第十八回则是“呼延赞大战辽兵,李陵碑杨业死节”;后者卷五第二则的回目是“穆桂英擒六郎”,前者第三十五回便成“孟良盗走白骥马,宗保佳遇穆桂英”。关于作品的思想性, 《北宋志传》也不如《杨家府演义》。《杨家府演义》痛责大辽贵族频起边患,进兵中原的罪恶行径;而《北宋志传》却把宋、辽之间的大规模冲突,说成是宋首先发难,在征服后汉后乘势“伐辽”,谋求“千载一时之功”,结果受挫,辽军借此锐气“伐宋”。这样使战争的性质起了变化,大大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性。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 《杨家府演义》写杨业降宋是迫于汉主之命,但提出不受大宋之职、不听宣召、所统斩杀不必请旨的三个条件;而《北宋志传》则因刘钧听信谗言,杨业先于汉主归顺宋朝,其忠义何在呢?再如写佘太君,《杨家府演义》写她在同宋军的战斗中,手持白令旗叱咤疆场,箭射仁美,刀砍洪氏兄弟,绊倒党进,大败宋军;而《北宋志传》中的佘太君十分软弱,不去战场效忠汉主,反在内室劝说其夫降宋,甚至说“弃河东而归顺大朝”,有利于自身的进退,可以“上酬平生之志,下立金石之名”,暴露了私心,与《杨家府演义》中的佘太君判若两个人。另外, 《北宋志传》演述到杨门三代,删去了杨怀玉举家上山,不再“入朝受职”这一进步色采很浓的情节,有损于作品的光辉,诚为可惜。

《北宋志传》和《杨家府演义》虽有不少差别,但两书的基本情节接近或相同,都是后世研究杨家将戏曲题材衍变的重要资料。从现存传统的杨家将戏曲来看,大都直接或间接、全部或部分取材于这两部小说,可见它们对戏曲影响之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