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仙外史》简介|鉴赏

《女仙外史》简介|鉴赏

清代白话长篇历史小说,揉和神魔成分。又名《大明女仙传》,石印本题《石头魂》,一百回。作者吕熊,署“古稀逸田叟”,书写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参见附录小传。初次刊刻于康熙五十年,为钓璜轩刊本,卷首有自序,陈奕禧序,有作者自跋和叶旉跋,又有刘廷玑品题,杨顒评论。此外尚有光绪二十一年上海积山书局石印本,光绪三十年崇实书局石印本,宣统元年上海玉麟书局石印本,解放前有上海新文化书社、全记书局、启新书局铅印本,其中石印本脱漏错讹之处颇多,铅印本则有删削。现有百花文艺出版社和齐鲁书社整理出版的校点本。

书云天狼星下界为大明天子,即后之永乐帝。嫦娥因被其调戏,愤而下界,投胎山东蒲台唐氏之家,即唐赛儿。葛仙卿夫人鲍道姑下界为赛儿乳母、师傅。月宫的素英、寒簧及魔道大师曼陀尼亦先后前来辅佐。赛凡得九天玄女授天书宝剑,苦炼成功,并济贫助弱,赈救灾民,结识豪杰董彦杲、宾鸿,又访求得军师御阳子吕律,云游各地,观看山川地势,欲为起事。洪武崩,建文帝即位,用齐泰、黄子澄策,下令削藩。燕王朱棣兵力最强,以僧姚道衍为军师,杀北平布政司张昺和都指挥使谢贵,以诛齐、黄为名,起兵南下。建文四年,南京陷落,建文帝僧装出逃,众大臣或殉节,或遭戮。燕王即位,改元永乐。是为“靖难之役”。赛儿起兵勤王,奉建文为正朔,攻陷青州、济南,众多建文旧臣、殉节忠臣之后及各路英雄豪杰闻风来归,剑仙聂隐娘、公孙大娘亦下界相助。赛儿先在青州建行宫,复建都济南,遣人寻访并迎请建文复位, 自称“摄政帝师”。燕将卫青逃至海外,引来倭兵,赛儿东征,斩杀十万倭奴,复用法术为民灭蝗。遇连年灾荒,双方罢战数年,后赛儿率军渡河北进直取河间。燕王震惊,遣使求和,重礼聘赛儿为正宫,赛儿怒拒。燕王收买郧阳伪汉刘通助战,赛儿以柳烟儿为内应,又经几番鏖战,降服刘通,复平定西南诸蛮夷。义军逼近北平,其间数次神魔斗法,赛儿、鲍师、曼师与刹魔公主、鬼母尊等斗败助燕之奎道人、张羽士和太孛夫人等。建文帝避居云南,对赛儿心存疑虑,不愿复位。永乐二十二年,燕王征漠北凯旋,卒于榆木川。已兵临北平城下的赛儿白日飞升返月宫,吕军师携刘超归蜀,隐居成仙。众将各奔前程,无一降燕者。

唐赛儿是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女领袖,历来被封建统治者称为“女贼”、 “妖妇”。非惟正史,即连《初刻拍案惊奇·何道士因术成奸 周经历因奸破贼》也将唐赛儿写成“女妖”、“淫贼”。而本书则一洗泼在赛儿身上的污泥浊水,将其塑造成神通广大、文武全才、嫦娥转世的女仙,予以全面的肯定和热情的歌颂。相反,直指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为篡权谋位的反贼,给予深刻的揭露和贬斥,这在同时和前代的小说中是罕见的。同众多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作品相比,不难看出,作者的文胆如铁,历史观无疑也是进步的。小说主要取材于两件史实,即“靖难之役”与唐赛儿起义,但却进行了较大的加工改造,把相隔十八年毫无内在联系的两件事拉到一起,将反抗朱明王朝剥削压迫的农民起义处理成维护封建正统、反对篡逆夺位的起兵勤王,从而使起义的性质由尖锐的对立阶级的矛盾变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这又暴露出作者的历史局限。之所以如此,一是出于“褒忠殛叛”的创作主旨;二是作者企图借历史影射现实,曲折隐晦地发泄对清军南下入主中原的不满,此正作者“寻以旧著《外史》触当时忌” (乾隆朝《昆山新阳合志》)的根本原因。作品对“靖难之役”的描写较为符合历史真实。而唐赛儿起义部分则有很大虚构成分,然而这些虚构、特别是唐赛儿建国立制的描写,深深寄托着作者的政治抱负和社会理想。小说一反几千年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冲击了封建社会以男子为中心的传统格局,肯定了妇女在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性格鲜明独特、有血有肉的巾帼英雄,唐赛儿、鲍道姑、曼陀尼、聂隐娘、公孙大娘、满释奴、女金刚、范飞娘……,还借公孙大娘之口喊出:“如今是女人的世界!”这对后世小说如《红楼梦》、 《镜花缘》等颇有影响。

该书人物性格刻划很有特色。主人公唐赛儿从一个乡间民女成为开国立制的女主,名为帝师,实则皇帝,这是中国小说史上还不曾有过的人物形象。作品着力表现她非凡的政治胆识、杰出的组织能力和过人的军事才干,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吕军师也写得十分传神,富有政治远见,讲究斗争艺术,知人善任,通古鉴今,运筹帷幄,指挥若定,治军有方,赏罚分明,是继诸葛亮、吴用之后小说史上又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的形象。反面人物塑造也跳出了脸谱化、概念化、庸俗化的窠臼,摒弃人物的外在丑化和人格诋毁。如在揭露燕王朱棣篡权夺位、翻云覆雨、狡猾残忍的同时,并未掩盖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写他多谋善断,处变不惊,指挥有方,用人不疑,善于听取臣属意见,甚至在义军压境之际,还亲征漠北,抗击外族进犯。从而使这一人物性格具有一定的深度。姚道衍的描写也同样如此。本书的战争描写也很成功,大大小小数十次战斗场面,少有雷同者,而且相当程度上摆脱了千篇一律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俗套,写出了战争中事先预料不到又完全合乎情理的突然变化及双方将帅的紧急应变,从而使作品的战争描写更符合战争实际和军事辩证法,既真实可信,有所创新,又多姿多彩,生动曲折。小说结构亦较为缜密谨严,叙述当而有序,头绪多而不乱,主线贯穿统摄全书,副线配合呼应,紧密交织。悬念、铺垫、伏笔等表现手法的运用都很娴熟,不露斧凿之痕。人物语言(包括人物诗词)颇有个性,叙述语言亦见功力。结尾处理很有特色,既浪漫雄奇,又悲壮慷慨,匠心独运,新颖不俗,令人掩卷长思,慨叹不已。作品的不足首先表现在强烈的封建正统思想倾向;其次是“杂以仙灵幻化之情,海市蜃楼之景”的神话描写,虽使作品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但却落入宿命论、因果报应的陈腐旧套,且同现实社会的描写油水难融。既失之于荒诞,又有枝蔓之嫌,更重要的是降低了作品的历史真实感,如天狼戏嫦娥、抗倭、灭蝗及数次仙魔斗法等。如果说《三国演义》大体为“七实三虚”的话,那末,该书至多算做“三实七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