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楼》简介|鉴赏

《十二楼》简介|鉴赏

清代白话短篇小说集,全称《觉世名言十二楼》, 十二卷三十八回,每卷演一故事,清李渔著。清初消闲居刻本,有图十二幅,图与卷应。书前有钟离濬水即杜濬序,各卷题下署“觉世稗官编次、睡乡祭酒批评”。内文每半页九行,行十九字。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另有宝宁堂、经元升藏板、文芸堂、广顺堂、文宝堂、会成堂刻本等。据郑振铎《巴黎国家图书馆中之中国小说与戏曲》,记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有《觉世名言第一种》,郑氏以为即《十二楼》之原刻本,惜未详作介绍,未敢遽定。解放前亚东图书馆曾据坊间石印本出版排印本,文字与刻本时有出入,且多舛误。1986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先后出版新式点校本。

按宝宁堂本杜濬序后署“顺治戊戌中秋日钟离濬水题”,戊戌即顺治十五年(1658);又书中《闻过楼》入话作者自称“予生半百之年”,据推该篇当作于顺治十七年前后,因知此书成于李渔移家南京之后。此书体制与《无声戏》不同。 《无声戏》每篇不分回,此书每篇有三字标题,标题之外另立回目,少则一回, 多则六回,颇类明末拟话本集《鸳鸯针》、 《人中画》等。之所以叫《十二楼》,是因为每篇故事中都有一座楼,而且每篇都拿这座楼作题目。具体篇目是: 一、《合影楼》;二、 《夺锦楼》;三、 《三与楼》;四、 《夏宜楼》;五、 《归正楼》;六、《萃雅楼》;七、《拂云楼》;八、《十卺楼》;九、 《鹤归楼》; 十、《奉先楼》;十一、 《生我楼》;十二、 《闻过楼》。

《十二楼》跟《无声戏》一样具有故事新奇、情节曲折生动、结构巧妙、语言通俗诙谐等特点。如《合影楼》叙广东曲江县缙绅管提举和屠观察,二人虽系连襟,但前者迂腐古板,后者风流跌荡,性极相左。两家宅地相连,中隔一墙,只有池沼相通,水阁相望,管提举也要在池中立起石柱,铺上石板,砌起高墙,以避内亲嫌疑。岂料两家儿女同时在水阁嬉戏,却从水面上看见对方的身影,因而隔墙对语,并借助流水荷叶递诗传情。后来屠公之子珍生得相思病,屠公托路公向管公求亲,遭到拒绝;又与路公女儿对亲,珍生不愿,再欲退婚,路公女儿又怀怨恨;最后路公设了一个圈套:先骗管公将女儿嫁给自己儿子,又说自己女儿要嫁屠家珍生,并择期同时婚配,请管公过来会亲。待到会亲之时,却是管、路二女同嫁珍生,木已成舟,管公后悔不及。从此管、屠两家和好,拆除水上隔墙,并将两个水阁做了新房,故题名“合影楼”。小说写屠家珍生与管女玉娟对着池中人影谈情说爱,借着流水花瓣递诗传情,别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最后路公的撮合,虽带闹剧性质,但关目新鲜热闹, 奇趣横生。而且小说还有深刻的含义:青年男女的爱情是无法防止的,只有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才能得到圆满的结果。

如果说《合影楼》的构思是以新见长,那么《生我楼》则是以巧取胜。该篇叙宋末湖广郧阳府竹山县有一富翁尹小楼,其子幼时失踪,及老无托,乃出游欲觅嗣子,又自书卖身为父文告,以试人心。至松江府华亭县,遇一孤身后生姚继,果买其为父,且待之甚恭,观者无不称奇。时元兵南下,父子急归湖广,舟至汉口,姚继因昔日聘妇在彼,欲上岸探视,小楼先回。继既登陆,聘妇已被乱兵所掠。 再觅舟归家,中途遇乱兵将所掳妇女袋装出售。继思聘妇,欲上岸一观,见有布告:来者不买则斩。继隔袋买得一妪,遂母事之。妪言同难中有一丽女,袖藏一玉尺为记,嘱继买之。继如言买回,恰是昔日聘妇曹氏,玉尺乃当年定婚之物。三人同回郧阳家中,结果妪乃小楼之妇,继乃小楼早年所失之子,于是一家团圆。此篇情节全由一连串巧合组成, 奇极巧极,故李渔后来将其改成戏曲时即命名为《巧团圆》。

《闻过楼》的结构形式有似《无声戏》的《失千金祸因福至》,但故事更觉清新,意境更觉空灵可爱。小说叙常州府宜兴县在籍大老殷太史,有中表兄弟顾呆叟,为人恬淡寡营,属隐者一流。太史与众乡宦甚为推重,乐与往还,而呆叟则不胜其酬酢之烦,移居乡间。未几,县中签派里役,要他入城为椽吏,呆叟行贿获免;越半年,忽有数名盗贼闯入,将其家中细软席卷而去;又越半年,忽见差人赍了火票上门拘他,原为盗贼被捉,诬他窝赃通盗,故此拘他到县听审。行至城边,见殷太史与众乡宦在彼候他,嘱他暂寓村中,众人去县中为他分解。县役忽至,返其前贿;顷之盗至,返其细软;又顷之,县令至, 致礼而去。呆叟惊惑不已。既夕,众乡宦携酒来为之压惊,席上道出三桩横祸、几次奇惊原来都是众人相与商定,并谋之县令,赚他来城郊安家的计谋,这村中新居也是县令与众人特为他置办的。呆叟甚感其情,遂移家城郊。殷太史亦置别业于近侧,时听呆叟规戒之言,并额其书楼为“闻过楼”。小说对呆叟三次奇祸、三次奇惊写来恍惚闪烁, 朴朔迷离,最后合盘托出,又使读者恍然大悟,拍案叫绝。小说前后照应周到,语言诙谐风趣,凡此等等,都能体现李渔小说的艺术特色。

此外,书中《三与楼》对地主唐玉川贪鄙心理的揣摩, 《拂云楼》对丫环能红能牙利齿的描绘, 《归正楼》对于拐子拐骗手段的夸张等,均给人深刻的印象。

与《无声戏》相比, 《十二楼》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较多地反映了明末清初的战乱生活和作家个人的生活遭遇。如《生我楼》假托演宋末事,实际上反映的全是明末清初人民大众的悲惨遭遇。

《奉先楼》所叙舒秀才妻子最后落于“将军”之手,秀才自己也被兵士捉去当纤夫,更是清兵南下时蹂躏百姓的写照。只是李渔在反映这段历史时,往往对明末农民起义军也采取仇恨和诋毁的态度。

《三与楼》和《闻过楼》则较多地反映了李渔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趣。 《闻过楼》开头引了自己二十年前在金华兰溪居乡时的许多首诗,来说明居乡的好处和乐趣,然后引出正文顾呆叟厌薄城市酬酢、决心避乡隐居的故事。显然,顾呆叟身上寄托着李渔的生活向往,说明李渔在南京的生活方式是迫不得已的,他的内心也很矛盾。 《三与楼》开头引了两首诗,说是“明朝一位高人为卖楼别产而作”,实际上都是李渔作的, 分别见于《笠翁一家言全集》卷六和卷七。小说中的虞素臣造楼成癖,卖楼达观,李渔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不过其中也有自我解嘲的成分在,苦心经营的房产一旦被迫出卖,内心不会没有苦衷的。这类作品除了一般的小说价值外,还提供了不少研究李渔生活、思想的形象资料。

《十二楼》基本保持着《无声戏》的艺术风格,但内容可取者更少,写法更加纤巧, 《无声戏》存在的思想、艺术缺陷,在《十二楼》则更加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