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凤奇缘》简介|鉴赏
清代白话长篇小说, 《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列为讲史类,实则揉合世情与神魔,亦名《昭君和番双凤奇缘传》、 《昭君传》,二十卷八十回。作者雪樵主人,姓名与生平不详,首有序,署“嘉庆十四年(1809)春月上浣之三日雪樵主人梓定”。此为作品最早刊刻时间。今存卧云书阁藏板、经元堂藏板、经纶堂藏板、经文堂、三让堂,京都琉璃厂、维扬二酉堂、兆敬堂藏板等刊本,现有春风文艺出版社整理出版的校点本。
小说故事如下:汉元帝梦遇绝代佳人王昭君,不禁魂消魄散,即遣丞相毛延寿赴越州访取。毛相贪财,因昭君拒贿而起恶意,在三幅昭君自画的美人图上点了黑痣,并诡称此乃伤夫滴泪痣,圣上若要,恐于江山不利。于是昭君被打入冷宫。一年后,昭君得正宫林娘娘相救,纳为西宫妃子。毛延寿奸计败露,即拐图逃入番邦。番王见图贪色,为夺昭君,三次兴师侵汉。番兵入侵,雁门失守。李陵被擒殉国,百花夫人中箭阵亡。帝京危在旦夕。汉元帝恐江山不保,于是输心服意送昭君入番。昭君到番邦后,借番王手杀了奸相毛延寿;因有仙人所赠羽衣,番王不得近身,又假托梦神示,进香白洋河神后方可成亲,骗使番王于白洋河造浮桥。十六年后桥成,昭君乘进香之机含悲投水,玉沉香销。魂魄飞回汉廷,遗体由百鸟送回汉朝。林皇后病故归天,昭君之妹赛昭君被纳为皇后正宫。娘娘亲征番邦,活擒番王,迫使番国归顺汉朝。赛昭君又为元帝生下太子,举国欢庆, 以团圆告终。
这部小说以故事的生动、情节的曲折而吸引读者。 “昭君和番”的历史事件仅仅是作者创作的一个依托。实际上小说中的人和事都已远离历史真貌而按作者的意图作了艺术的变动。作者于开卷的第一回即郑重宣告: “奇男子重忠孝二字,做一番掀天揭地的事业,名贯千古;奇女子重节义二字,完一身冰清玉洁的坚贞,名重史册。”小说就是按照“忠孝节义”这四个字,对历史人物进行了艺术的再创造。王昭君被视作名重史册的奇女子,就在于她沦落番邦十六年仍能保持贞节冰清玉洁。尽管汉王对她绝情负约,她却仍然相思眷恋忠心一片。最终怀着“宁使汉王负我,奴焉负汉王”的信念,不惜一死投河殉节。这样一个生为汉王,死为汉王,死后魂魄仍为汉王的节烈女子, 自然是作者理想中封建女性最完美的典型形象了。至于小说中其他的忠臣节士如李陵苏武等,则是昭君这一最高最完美的理想形象的正面衬托。而昭君悲剧的罪魁,集恶、毒、奸三绝于一身的毛延寿,则是节妃忠臣的反面比衬,是作者无情鞭挞、嘲讽的权奸的典型。由此看来,小说虽也反映了善恶、忠奸的斗争,反映了汉元帝和满朝文武的昏庸无能,有着一定的历史批判意义,但就其思想高度来说,却仍未突破传统封建伦理的范畴。不过,今天的读者,是可以透过小说所描写的形象,对历史作某些反思的。无论是王昭君的贞节还是李陵苏武的忠烈,他们的名标青史永享香烟,都是以人性受压抑、生命作牺牲为代价的。庞大的封建祭坛正是以此作为生存的基础而苟延千年迟迟不毁的。
突破历史事件的局限,用丰富的想象构思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是本书最为突出的艺术特征。从元帝得梦到梦成团圆,其间汉宫番地兵戎边关,妖法仙术精灵物怪,交织成了一卷既具有历史实感,又呈现出神异怪诞的巨幅画轴。如苏武牧羊感泣母猩猩而与之生下一男一女,昭君入番得九天玄女仙衣护身,十六年没有失节。如此等等,作者名之为“奇”。奇美之貌的昭君与汉帝成奇缘;不仅有奇貌,且有奇才奇遇的赛昭君与汉帝成又一奇缘,真可谓是“双凤奇缘”了。读来奇幻奇谲,有趣有味。 当然,有些情节过于荒诞,有的描述过于夸张,这就未免使读者有失真之感了。
小说对王昭君形象的刻划比较成功。作者用心理透视和绘景抒情的手法,来观照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感情波澜。如第七回“弹琵琶月洞相思,叹五更冷宫诉怨”,通过自怨自叹的琵琶弹唱,细致地竭示了昭君被禁冷宫悲痛绝望的心情。又如第五十二回番地山高林杂荒村野冢的景致描绘,成功地映衬了昭君去国离家凄苦无比的心境情绪,抒情效果十分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