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补》简介|鉴赏
明代文言轶事小说集。明冯梦龙编纂。全书分为“上智部”、“明智部”、 “察智部”、 “闺智部”等十部二十八类,每类为一卷,共二十八卷。冯梦龙于明熹宗天启六年(一六二六)编成《智囊》一书。据冯梦龙《智囊补自序》、 《苏州府志·艺文志》载, 《智囊》初为二十七卷,此二十七卷本迄今尚未发现。现见明刊《智囊》皆二十八卷。 《智囊》刊行后,冯梦龙又做了一些“补遗”,重印时附在原书各卷之后。后来,冯梦龙又搜集了一些材料,在原书基础上补充了一些篇目,对原书的部类以及各部类中的篇目做了调整,同时对旧有的个别篇目在内容上做了补充、修正,对按语也做了修改,然后改题《智囊补》,重刻发行于世。 《智囊补》问世后, 《智囊》从未刊印过。此书现存版本有明末刻本《智囊》、日本翻刻本《智囊》、明末还读斋刻《智囊全集》、明末天禄阁刻《智囊补》、清初斐斋藏版《智囊补》等。
此书把明代以往的子史经传与野史丛谈中有关智慧的各种故事近两千则部类分别,并加以评语。冯梦龙编纂此书,其目的是开发民智, 《智囊自叙》云:“人有智犹地有水,地无水为焦土,人无智为行尸。……或又曰:子之述《智囊》,将令人学智也。智由性生乎?由纸上乎?冯子曰: 吾向者固言之, 智犹水,然藏于地中者,性;凿而出之者,学。井涧之用,与江河参。吾忧夫人性之锢于土石,而以纸上言为之畚锸,庶于应世有瘳尔。”冯梦龙明确指出此书是“应世”之作,他以历史经验为借鉴,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冯梦龙把人才使用列为卷首《上智部》的《见大》,强调正确使用人才是巩固封建统治的关键,甚至对南宋权奸秦桧处理人才的一则故事评道: “下下人有上上智”,虽似矫情,却颇中理。他还呼吁执政者“取大视远”,勿贪近利,提倡“通简”政治,勿施烦苛。这些见解都能切中明末政治的弊病。在《上智》、 《明智》部,记述了历代社仓、赋税、流民、屯田等一系列经济措施。 《高明》条云:“黄河南徙,民耕于地,有收。议者欲履亩坐税。高御史明不可, 曰: ‘河徙无常,税额不改。平陆忽复巨浸,常税犹按旧籍,民何以堪?’遂报罢。”冯梦龙评曰: “每见沿江之邑,以摊江田赔粮致困,盖沙涨成田,有司喜以升科见功,而不知异日减科之难也。川中之盐井亦然。”《平籴》条按语云: “此为常平义仓以税,后世腐儒乃以尽地力罪悝,夫不尽地力而尽民力乎?无怪乎讳富强,而实亦不能富强也。”这些意见是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治安疏。
《智囊》还反映了冯梦龙作为市民化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代表的思想倾向。冯梦龙充分肯定、赞扬了下层市民的智慧,《智囊自叙》说: “吾品智非品人也,不唯其人唯其事,不唯其事唯其智。” 《魏元忠》条按语说: “因材任能,盗皆作使。俗儒以鸡鸣狗盗之雄笑田文,不知尔时舍鸡鸣狗盗都用不着也。”《严辛》条写严嵩仆人严辛在严府权势熏天时就预料到日后必招祸患,早已安排好退路, “虽满朝缙绅,智皆不如此仆也”。《夏翁尤翁》条写两个商人知微见机,识破无赖上门敲榨的诡计,在赞扬商人机智的同时,对他们的处境表示了同情。冯梦龙还反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迂腐观念,专列《闺智》一部,认为凡是男子具有的才能,女子全都具有。即使不能说“妇智胜男”,妇女的智能决不比男子低下。许多没有读过“圣经贤传”的匹夫匹妇,比那些标榜仁义的腐儒、公卿们都高明。
冯梦龙把智慧、才能作为重要的价值标准,提出了与传统意识不相符的道德观念。 《屠枰石》写屠督学浙江,持法甚严。一秀才宿娼家,被保甲擒获送往衙门。 “屠佯为不见闻者,理文书自如。保甲膝行渐前,离两累颇远。屠瞬门役,判其臂曰:‘放秀才去。’门役喻其意,潜趋下引出,保甲不知也。既出,屠昂首曰: ‘秀才安在?’保甲回顾失之,大惊,不能言。与大杖三十,荷枷;娼则逐去。”屠枰石执法虽严,却有意包庇宿娼的秀才,冯梦龙认为: “红颜殢人,贤者不免,以此裁士,士能全者少矣。”这样的思想,在当时是相当大胆解放的。
《智囊》中许多故事,篇幅虽不长,却很有文学性。 《察智部》主要记载破案的事情,有些案件情节生动曲折,颇具情趣,如《杨评事》:
湖州赵三与周生友善,约同往南都贸易。赵妻孙不欲夫行,已闹数日矣。及期黎明,赵先登舟,因太早,假寐舟中。舟子张潮利其金,潜移舟僻所沉赵,而复诈为熟睡。周生至,谓赵未来,候之良久,呼潮往促。潮叩赵门,呼“三娘子”,因问“三官何久不来?”孙氏惊曰: “彼出门久矣,岂尚未登舟耶!”潮复周,周甚惊异,与孙分路遍寻,三日无踪。周惧累, 因具牍呈县。县尹疑孙有他故,害其夫。久之,有杨评事者阅其牍,曰: “叩门便叫三娘子,定知房内无夫也!”以此坐潮罪,潮乃服。
这类破案故事,构思巧妙,逻辑性强,对当时的公案小说有很大的影响。有些故事十分注意人物形象的塑造,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刻划出人物的个性。 《屠枰石》形象地描写了屠枰石刚正不阿,又风趣善谑的性格,对保甲急于邀功请赏的心理也刻划得很细致。 《杨倭漆》中杨暄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锦衣指挥门达擅权用事,欲致袁彬于死地。杨暄愤甚,奏门达违法二十余事,且极称彬枉。疏入,皇上令达逮问。小说接着写:
暄至,神色不变,佯若无所与者。达历询其事,皆曰“不知”,且曰: “暄贱工,不识书字,又与君候无怨,安得有此?望去左右,暄以实告。”因告曰: “此内阁李贤授暄,使暄投进,暄实不知所言何事。君侯若会众官廷诘我,我必对众言之,李当无辞。”达闻甚喜,劳以酒肉。早朝,以情奏,上命押诸大臣会问于午门外,方引暄至,达谓贤曰: “此皆先生所命,暄已吐矣!”贤正惊讶,暄即大言曰: “死则我死,何敢妄指!我一市井小人,如何见得阁老?鬼神昭鉴,此实达教我指也!”因剖析所奏二十余条,略无余蕴。达气沮。词闻于上,由是疏达。杨暄是一个地位卑贱的手工艺人,但他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门达急于擅权,排斥异己的心理,巧妙地设下圈套,把门达玩弄于股掌之上,最终使他当众出丑,威风扫地。杨暄敢和权臣作对,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表现了非凡的胆识和勇气。冯梦龙感叹道: “一时缙绅之流,依阿事达者不少。睹此事,有不吐舌,闻此事,有不愧汗者乎?是非之心,智也,智岂以人而限哉!”
《智囊》中有些故事根据当时流传的故事或话本小说改写,有些故事后来被改编为白说小话或戏曲。此书除有阅读欣赏的价值,对于中国小说史和戏曲史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