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仲殊
柳梢青·吴中
岸草平沙。吴王故苑,柳袅烟斜。雨后寒轻,风前香软,春在梨花。行人一棹天涯。酒醒处,残阳乱鸦。门外秋千,墙头红粉,深院谁家?
宋人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说:“仲殊之词多矣,佳者固不少,而小令为最。”是的,这位本叫张挥的杭州吴山宝月寺和尚,小词写得玲珑剔透,清新俊雅。这首小令就是其中脍炙人口的一首。
你看他一落笔,就写“岸草平沙”。这里既无动词,又只列出“岸草”、“平沙”两种场景,可它给我们展现了多么秀美迷人的画面:江岸两旁绿草如茵,绿草后面是平坦如镜的细沙。这个画面是从什么角度看的呢?一个“岸”字提示我们,只有在江中船上了。这一点,直到下阕方才点明,然而在起笔中已有所暗示,其间草蛇灰线,一脉贯通,我们能不佩服词人炼字遣意之精练、含蓄,构思布局之严谨、巧妙吗?
我们可以想象,舟中之词人沿着吴江一路看去,其间该见到多少美景,他却一概略去,只突出了“吴王故苑,柳袅烟斜”。吴王夫差纳美女西施,在吴县西南灵岩山上筑馆娃宫让她住。“故苑”,旧有的宫苑,今吴县灵岩山的灵岩寺即其旧址。词人面对吴王故苑,只见柳条细软柔弱,轻烟随风斜飘。景色仍是这么美好,而吴王却已成历史的陈迹,字里行间隐含着风景不殊而人事全非的感慨。
词人就在沉醉于山光水色之间,感慨于历史兴亡之时,发现一阵轻雨之后寒意淡淡,微风过处芳香柔和,原来大好春色正在那千万朵明丽似雪的梨花上,“雨后寒轻”等三句,写江南吴中的春景如诗似画,韵味十足。第一句,写出江南早春的特色和给人的感受;第二句,则抓住了吴中地区春暖花开、香气飘溢的典型场景;第三句紧承前两句而来,描画出雨过风软之际梨花怒放的迷人景象。春在哪里?春在梨花。这真是一个奇特而又入理的发现!辛弃疾说:“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鹧鸪天》),那也是一个创造性的发现,不过还是受到了仲殊和尚的启发吧?
上阕写船行所见的吴中春色,下阕写酒醒所见的吴中暮景。
下阕的换头“行人一棹天涯”,把上阕景色不断转换的秘密一语道出,原来那都是“行人”在船行之时的所见啊。“行人”,行旅之人,指词人自己。“一棹”,犹言一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一棹天涯”,划一下桨就到了极远的地方,不仅写出了风顺舟轻,水流极快,而且词人陶醉于大好春色的轻快心境也正寓含其中。他是那样的无拘无束,放浪天涯,任舟飘流,活画出这位四海为家的浪漫和尚的神态来。
“酒醒处,残阳乱鸦。”既说“酒醒”,那么在舟行之时,词人一面陶醉于山光水色、一面开怀畅饮不觉醉倒的狂放情景,也就不言而喻。待到酒醒时一看,一轮夕阳冉冉欲下,成群暮鸦聒噪乱飞。这儿把酒醉初醒时所见的江南春暮渲染一笔,用语洗炼,形象鲜明;其中的“残”字、“乱”字,又把春色撩人、忽感迟暮的恍惚心境,不着痕迹地流露出来,真可谓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了。
“门外秋千,墙头红粉,深院谁家?”词人正为春残日暮而心神迷离之际,突然发现了人间还有比自然景色更加动人的春景,使得词人更加神往而深深陶醉了。“红粉”,本为妇女所需,即用来称妇女。试想,秋千荡到墙门之外,墙的上部露出了荡秋千姑娘的倩影,这秋千荡得是如何酣畅淋漓,这姑娘的心头又是如何欢快无羁,所以竟引得词人发出痴问:这是谁家深院的姑娘呢?看来似乎岔出了描写吴中春景的本题,实则这才是大自然中最美好最动人的春色。因此词人这一问,可说是画龙点睛之笔,它不仅深化了主题,而且刻画了词人精神一振的神态,揭示了词人向往着青春生活的秘密。而以问作结,无须作答,更使全词留有一种悠然不尽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