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牛希济《生查子·春山烟欲收》原文、翻译及赏析

(五代)牛希济

生查子·春山烟欲收

春山烟欲收,天淡稀星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这是一首有名的别情词。上阕写景,景中含情;下阕写情,情中有景。景真情切,语浅情深。

“春山烟欲收,天淡稀星小。”这两句点出情侣相别的季节、时辰和外界自然环境,是一幅春日清晓图:屋外远方的春山,昨夜烟雾笼罩,天将明时,烟雾缓缓散去,山峰的轮廓渐渐显现出来;清晨的天空,正在由暗转明,望中是一片淡淡的浅灰色,稀稀疏疏的晨星,像小小的银灯,点缀在天幕上。春日的黎明,多数人还未起床,这是一个静谧的世界。

然而,静谧之中有不平静之处。词人笔锋一转,借助月光,把摄像机的镜头由外景转入内景。在一对难分难舍的情侣家里,“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将落而未落的残月,把它的一缕清辉,不偏不斜地洒在了两位离人的脸上,那离别的泪珠,将月光反射出来,在春日的黎明,显得分外晶莹。这两句,由静而动,由物及人,由景入情。“别泪”二字,点出了这首小令的主题。这“别泪”当然不是“清晓”才开始流的。看来昨夜不知已经流过多少遍了。

下阕又由内景转到外景,写送别时的情景:“语已多,情未了。”这两句六字,包含了许许多多在小令词中无法尽述的内容。在昨夜的整整一夜间,以至昨夜之前,从他们已知将要离别之日起,那伤别悲离的话儿,不知说过有多少了。这其中,有对往日耳鬓厮磨、情深意切的甜蜜回顾,有对今日即将分离之际难割难舍之情的诉说,也有对分别之后天各一方、互相思念的情景的猜测,可能还有对他日两人再次团聚时喜悦欢愉的设想。当然,更多的该是二人对别后要各自保重的殷切叮嘱。真是“语已多”,说得够多了。但说得再多,也仍然是“情未了”。这两人的感情实在是太深了,太浓了,太亲了,这又深又浓又亲的感情,离别之际,怎样才能表达出来呢?

自古以来,许多诗人作家,以其生华之笔,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写出了不少传诵人口的伤别名句,“素以诗辞擅名”的牛希济则匠心独运,在这首小令的结尾,重笔一点:“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尽管难分难舍,但终究是送别,惜别终须别。虽然分手了,男主人公已经举步迈向征途了,但毕竟是难分难舍,总觉得还有千言万语应该倾诉。于是,他又一次回过头来,走到情侣身旁,“执手相看泪眼”,“凝噎”(柳永词语)片刻之后,终于千言万语并作一句话:“我忘不了你最爱穿的这件绿罗裙,无论走到哪里,见到绿色的芳草,就会想起你,永远不会忘记你。”这样诚挚深情的话,对苦于离别、忧愁难忍的女主人公,无疑是一种苦中求乐的安慰。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这最后两句,看似离人顺口说出的平淡之语,实则是经过千锤百炼、内涵极其丰富实在的警策。李冰若在《栩中漫记》中评这两句云:“词旨悱恻温厚,而造句近乎自然,岂飞卿辈所可企及。”这是行家评语,很有道理。这两句“近乎自然”的名句,我们可以看作是即景言情:女主人公身上的绿罗裙,行道边的绿芳草,都是离人眼前之物,睹物生情,纯出于自然。但又不仅如此。因为,芳草与离别相关,罗裙与芳草相联,在古人的诗文中,早已屡屡出现。而牛希济这两句词,则是在继承古代诗歌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创造和发展。“记得绿罗裙”中的“绿罗裙”是女主人公身上所着之衣,以衣代人,是为借代。罗裙之绿与芳草之绿遥遥相连,见到绿色的芳草,即想到绿罗裙,从而想到穿着绿罗裙之人,这是借助绿色而形成的联想。因爱身着绿罗裙之人,故而爱及绿色的芳草,这是一种移情。绿色之物,世间甚多,为什么单取芳草呢?这是因为芳草有他物所难于相比的特点,即是它的普遍性,“天涯何处无芳草”?走遍天涯海角,芳草可以说是无处不有、无时不生的。从喻意来说,则是女主人公虽身留闺阁,而思念之情却无时无刻不魂牵梦绕,紧紧跟随着所爱之人,走遍天涯。既然远行之人随时随地皆可见到芳草,也就随时随地会联想到在家的情侣,时时刻刻都想念着她。——这样看来,这两句曲折回环而又清晰明白的词句里,分明是包含着两位情侣诚挚、醇厚、深沉的爱。

关于词中“回首又重道”所省略的主语,学界有不同见解。有的认为是男主人公向女方表态,有的认为是女主人公对男方叮嘱。如果我们尊重诗词本身的艺术特点,不过分执着的话,完全可以将两说合在一起看,可以看作两人同时回首相对,从不同角度,同时道出心心相印的深情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