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宋)辛弃疾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这是辛弃疾晚年闲居上饶时的作品。上片回忆年青时的戎马生活,下片抒发后半生被迫闲居的感慨。

辛弃疾出生在金兵统治下的济南。二十一岁那年他组织一支二千人的农民抗金队伍,隶属于农民起义军领袖耿京管辖,自己为掌书记,共同图谋恢复大计。绍兴三十二年(1162),辛弃疾奉耿京之命到建康拜见宋高宗,宋高宗诏授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知东平府兼节制京东河北路忠义军马,授辛弃疾为右承务郎。不料在他归途中,叛徒张安国杀耿京降金。辛弃疾闻知这一消息后,“与众谋曰:‘我缘主帅命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覆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迳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宋史·辛弃疾传》)从此,辛弃疾就一直留在南方。

此词上片就是描写当年的战斗生活。首句“壮年旌旗拥万夫”,写青年时代组织率领上万人的军队抗金之事。当时旌旗蔽天,声势浩大,在千万军卒簇拥下的青年将军驰骋于沙场。次句“锦襜突骑渡江初”,写当年活捉张安国后连夜南奔渡江见宋高宗事。锦襜(chan)突骑:精锐的锦衣骑兵。两句用洗炼的笔墨,形象地概括了青年时代的两件大事,写得气势雄壮。接着两句具体描绘战斗场面。这里面自然包括了他在耿京部下与金兵作战的情景,但更主要的是指他率领五十人马突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后的那一战斗场面。燕兵,指北方的金兵。娖,整理。银胡,镶银的箭袋。金仆姑,箭名,代指箭。两句意思是说,当金兵匆忙准备武器的时候,宋军的飞箭早就向他们射击了。这里以射箭代表厮杀,“夜”和“朝”也是互文见义,是指日以继夜的战斗。两句既写了双方的战斗,又暗示出金兵的被动应付,宋军主动抓住战机杀敌,两者形成鲜明对照,充分反映出宋军英勇善战的英雄气慨。

过片换头“追往事,叹今吾”承上启下。往昔的英雄业绩是令人难忘的,词人追念及此,历历如在目前。而今词人的处境,实在是可悲的,词人想到当前,不禁叹息不已。词人叹息什么呢?“春风不染白髭须!”这是用欧阳修《圣无忧》词“春风不染髭须”成句。年纪老了,春风再也不能将自己的白髭须染黑了,也就是驰骋沙场的青年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词人在这里决不是一般的叹老嗟卑,而是叹息自己南渡以来虚度年华的遭遇,也就是末二句所说的“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所谓“万字平戎策”,是指词人来南宋后,始终不忘北伐,曾向皇帝和宰相进呈《美芹十论》、《九议》等洋洋万言的恢复方略,提出了一系列抗击金兵、收复失地的战略战术措施,可是一直未被采纳。他在地方官任上也曾积极备战,但都未得到当权派的重视。后却被弹劾而免官,从孝宗淳熙九年(1182)到宁宗嘉泰三年(1203),除了中间曾一度出任福建安抚使不足三年外,前后将近二十年时间被弃置不用。辛弃疾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一直被迫过着栽花种树的消闲生活,这对一个以收复中原为己任的英雄来说,是多么痛心的事。所以“换得东家种树书”一句,充满了英雄失路的悲愤,也包含着对统治者的强烈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