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

作者: 彭锋

世界,不知不觉地

走进了日暮

那花开香溢的尘寰

静静地步入了黄昏……

一个做完的梦的影子

依依不舍地曳着我的衣角

薄霭般朦胧的眸子里

映着一片昔日的虚渺

人世的灯火呵

美丽的青鸟

在那昏暗的丛林里

是你在叹息、苦恼?

呵,母亲般的青鸟

你倾慕太阳的归宿

那悲叹和哭声

又是多么使人断魂

呵,灯火般的青鸟

你的啼唤如泣如诉

在那里,可以听见

一串回忆的珍珠

黑暗坠落了,色彩,芳馨

紧跟着一个声音

灯火呵

悠远、深长的笛声……

(武继平、沈治鸣译)

(日本)蒲原有明

翻译过来的诗不好读,翻译过来的朦胧诗就更不好理解。不同文化影响的人,其审美经验大不一样,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很难一致。何况还存在语言障碍。

“灯火”和“青鸟”两个意象的不同解读,是理解诗作的关键。通常,人们对光明的追求体现为对希望和归宿的追求。黎明时旭日的喷薄和暮霭下的点点灯火,都能给人以美感,希望和归宿在人生中是不可或缺的。诗人以“灯火”命名,抒写的正是人们面对归宿来临时的复杂感情。

诗的前两节,以异常话淡的笔调描写了诗人在归宿前的平静。“世界不知不觉地/走进了日暮”。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当人们历尽千辛万苦站在最后的位置来审视整个人生的时候,一切都显得那么虚幻、模糊,那么“不知不觉”。“薄霭般朦胧的眸子里/映着一片昔日的虚渺”。往事如过眼烟云,生命稍纵即逝,充分体现了诗人在死亡来临时的不动声色和无可奈何。诗人以日暮暗示人生的终结,又以拟人的手法来写日暮,情景交融,自然贴切。

三、四、五节把“灯火”比作“青鸟”,把“青鸟”比作“母亲”,加上感叹词的运用和疑问句的设置,如泣如诉,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留恋以及在生命垂暮时的返朴归真。

当生命跨过最后一道门坎时,完全沉浸在一片黑暗之中,昔日的“色彩”、“芳馨”如同电影画面,一张张闪过去了。只有“灯火”,如同渐渐拉远的镜头,直至消失,化为“悠远、深长的笛声……”。至此引起读者悠长的回味,全诗也在此把情感推至高潮时嘎然而止。

诗作体现了诗人对生的眷恋、对死的无奈的“淡泊处世”的思想。艺术上全诗描写细腻,用语精巧,意象优美,象征系统完整严密,很好地配合了诗人感情的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