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感·鲁迅》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人们有泪,比动物进化,但即此有泪,也就是不进化,正如已经只有盲肠,比鸟类进化,而究竟还有盲肠,终不能很算进化一样。凡这些,不但是无用的赘物,还要使其人达到无谓的灭亡。
现今的人们还以眼泪赠答,并且以这为最上的赠品,因为他此外一无所有。无泪的人则以血赠答,但又各各拒绝别人的血。
人大抵不愿意爱人下泪。但临死之际,可能也不愿意爱人为你下泪么?无泪的人无论何时,都不愿意爱人下泪,并且连血也不要:他拒绝一切为他的哭泣和灭亡。
人被杀于万众聚观之中,比被杀在“人不知鬼不觉”的地方快活,因为他可以妄想,博得观众中的或人的眼泪。但是,无泪的人无论被杀在什么所在,于他并无不同。
杀了无泪的人,一定连血也不见。爱人不觉他被杀之惨,仇人也终于得不到杀他之乐:这是他的报恩和复仇。
死于敌手的锋刃,不足悲苦;死于不知何来的暗器,却是悲苦。但最悲苦的是死于慈母或爱人误进的毒药,战友乱发的流弹,病菌的并无恶意的侵入,不是我自己制定的死刑。
仰慕往古的,回往古去罢!想出世的,快出世罢!想上天的,快上天罢!灵魂要离开肉体的,赶快离开罢!现在的地上,应该是执着现在,执着地上的人们居住的。
但厌恶现世的人们还住着。这都是现世的仇仇,他们一日存在,现世即一日不能得救。
先前,也曾有些愿意活在现世而不得的人们,沉默过了,呻吟过了,叹息过了,哭泣过了,哀求过了,但仍然愿意活在现世而不得,因为他们忘却了愤怒。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
孩子们在瞪眼中长大了,又向别的孩子们瞪眼,并且想:他们一生都过在愤怒中。因为愤怒只是如此,所以他们要愤怒一生,——而且还要愤怒二世,三世,四世,以至末世。
无论爱什么,——饭,异性,国,民族,人类等等,——只有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二六时中,没有已时者有望。但太觉疲劳时,也无妨休息一会罢;但休息之后,就再来一回罢,而且两回,三回……。血书,章程,请愿,讲学,哭,电报,开会,挽联,演说,神经衰弱,则一切无用。
血书所能挣来的是什么?不过就是你的一张血书,况且并不好看。至于神经衰弱,其实倒是自己生了病,你不要再当作宝贝了,我的可敬爱而讨厌的朋友呀!
我们听到呻吟,叹息,哭泣,哀求,无须吃惊。见了酷烈的沉默,就应该留心了;见有什么像毒蛇似的在尸林中蜿蜒,怨鬼似的在黑暗中奔驰,就更应该留心了;这在豫告“真的愤怒”将要到来。那时候,仰慕往古的就要回往古去了,想出世的要出世去了,想上天的要上天了,灵魂要离开肉体的就要离开了!……
五月五日。
鲁迅在军阀统治下的北京生活,用自己辛辣的笔,向黑暗势力进行顽强的抗争与战斗,由此而真切地感受到沉重的压力,死亡的威胁。他在斗争中所获得的丰富经验与感受,迫使他时时思考着这样的问题:一个觉醒的抗争者如何对待生与死?一个锐意进取的改革者对于黑暗现实应该采取怎样的姿态?这篇文章,就是鲁迅这种生命思考获得的美丽的结晶。
《杂感》的四个片断,既各自独立,又密切相联,它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内在玄思的线索,那就是:在对于人生终极与民族命运的思考中,充满着生命哲理的闪光。这正是这篇杂文的艺术魅力所在。其中最富思想光彩的,当属第一段文字。这里以独特的构思,讲了关于“无泪的人”即鲁迅自己,对于生与死的问题超乎常人思考。鲁迅先是由人类的有泪是不进化的残留谈起,认为如人的盲肠一样,“泪”的残留,不但是无用的赘物,还要使其人达到无谓的灭亡。现今的人以眼泪赠答,因为他们除眼泪之外,一无所有,而“无泪的人则以血赠答,但又各各拒绝别人的血”。人在临死的时候,还是愿意爱人下泪的。但“无泪的人”无论何时,都不愿意爱人下泪,并且连血也不要,“他拒绝一切为他的哭泣和灭亡”。然后讲到人的被杀,被杀于万众聚观之中,比被杀在“人不知鬼不觉”的地方快活,因为可以博得观众中有的人的眼泪。但是“无泪的人”,他不需要同情的眼泪,所以“无论被杀在什么地方,于他并无不同”。最后是一段意蕴深刻的警语——关于自己“复仇”的哲学:“杀了无泪的人,一定连血也不见。爱人不觉他被杀之惨,仇人也终于得不到杀他之乐:这是他的报恩和复仇。”这些由血换来的生命哲学,鲁迅在同时期写给许广平的信里,也有过类似表述,可见他对于这种复仇哲学的思考之渊深与感受之痛切。
比起这段文字,下面一些,虽然也颇警辟,但意义就明白多了。第二段文字,讲一个战士,死于暗箭,死于亲人的误解,和战友乱发的流弹,比死于敌手的锋刃,更为悲苦,深刻地抒写了一个先觉者尝味到的内心痛苦。第三段文字,激愤地批判逃避现实的厌世者,“活在现世而不得”的人,后者怎样忘却了“愤怒”,怯懦地抽刀向更弱者,这些怯懦者的“愤怒”又怎样一代传给一代,沉痛地揭示了国民性的锢弊。第四段文字,提倡对于黑暗势力的斗争,要抛弃种种企望统治者改变的善良幻想,以“真的愤怒”,“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着意在倡导一种韧性战斗的精神。整篇文章,虽然属于“断想”的性质,但能紧紧围绕一个战士清醒的生命哲学这样的议题展开,散而不碎,杂而不乱,如一串珠子,凝聚中显示出一个思想家深警而大器的光芒。
鲁迅喜爱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认为它是“血写的书”,多受其影响。他的这篇杂文,多尼采式的炼句和警语,凝练深刻而含蓄,富有动人心魄的气势与诗情洋溢的美感。如“无泪的人无论何时,都不愿意爱人下泪,并且连血也不要:他拒绝一切为他的哭泣和死亡。”“勇者愤怒,抽刀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刀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我们听到呻吟,叹息,哭泣,哀求,无须吃惊。见了酷烈的沉没,就应该留心了;见有什么像毒蛇似的在尸林中蜿蜒,怨鬼似的在黑暗中奔驰,就更应该留心了:这在豫告‘真的愤怒’将要到来。”这些警语和炼句,或以形象,或用譬喻,或结构自然,或整齐对仗,语言意义被大大地浓缩,有内蕴,有张力,有节奏,有韵味,读了之后,可以产生令人震撼的冲击力。
鲁迅非常推崇晚唐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皮日休的《皮子文薮》和陆龟蒙的《笠泽丛书》的小品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小品文的危机》)。其中的一些小品文,常用对比方法,三言两语,即见锋芒。如皮日休的《鹿门隐书》:“古之杀人也,怒;今之杀人也,笑。古之置吏也,将以逐盗;今之置吏也,将以为盗。古之官人也,以天下为己累,故己忧之;今之官人也,以己为天下累,故人忧之。”鲁迅这篇《杂感》,在愤激抗争与文句驱谴上,均可看出他受晚唐小品文的影响。如“勇者愤怒,抽刀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刀向更弱者”,“死于敌手的锋刃,不足悲苦;死于不知何来的暗器,却是悲苦”。很多地方,于借鉴中又有自己的创造和发展。这样的小品文,情感真挚,文字警辟,意蕴深藏,锋芒凌厉,读后有赏心悦目之感,确在发挥匕首和投枪作用的同时,也能给人以艺术上的“愉快和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