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有者 王弼 裴徽》

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时裴徽为吏部郎,弼未弱冠,往造焉。徽一见而异之,问弼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也,然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者何?”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无所不足。” ○《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注引《王弼传》 事亦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述要] 王弼小时候就很聪明,十多岁,就爱谈《老子》,通达明察,能言善辩。当时裴徽任吏部郎,王还未成年,就去拜访。裴一见就觉得他不同凡响,十分器重,问他说:“无,实在是万事万物的本源,然而圣人都没有多说,而老子对‘无’却讲个没完,这是什么道理?”王回答说:“圣人以无为本体,‘无’是没办法说的,一说就变为有,所以不说‘无’。老子论道,未能完全抛弃‘有’,所以常常要解释其不足之处。”

[事主档案] 王弼(226—249) 三国魏玄学家。字辅嗣。魏国山阳(今河南焦作)人。曾任尚书郎,与何晏、夏侯玄等同开玄学清谈风气。认为“道者‘无’之称也”,天地虽大,“寂然至无,是其本矣”。“无”是宇宙万物的本体,“万物皆由道而生”。强调“贵无”而“贱有”,并从本末、体用、动静、一多等关系上来论证“以无为本”。认识上提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的思想。从“凡有皆始于无”,肯定名教(有)出于自然(无)。用“援老入儒”方式,以新的玄学代替当时逐渐失势的汉儒经学。其注《易》偏重哲理,扫除汉代经学烦琐之风。著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

裴徽 三国魏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字文季。善言名理,有盛名。官冀州刺史。曾启发王弼,以“援老入儒”的方式,合儒道为一。在职多荐名士为官。并能周旋于各派清谈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