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肃之来奔也,高祖雅相器重,朝野属目。芳未及相见。高祖宴群臣于华林,肃语次云“古者唯妇人有笄,男子则无”。芳曰:“推经《礼》正文,古者男子妇人俱有笄。”……高祖称善者久之。肃亦以芳言为然,曰:“此非刘石经邪?”昔汉世造三字石经于太学,学者文字不正,多往质焉。芳音义明辨,疑者皆往询访,故时人号为刘石经。酒阑,芳与肃俱出,肃执芳手曰:“吾少来留意《三礼》,在南诸儒,亟共讨论,皆谓此义如吾向言,今闻往释,顿祛平生之惑。” ○《魏书·刘芳传》 事亦见《北史·刘芳传》。
[述要] 北魏太和十七年,王肃因父兄被齐武帝杀害而投奔北方,受到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器重,并为朝野各方所瞩目。孝文帝有一次在华林园宴请群臣,王在谈话中说:“古代只有妇女头上才插笄,男子则没有这种装饰。”精通儒经的刘芳反驳道:“按照《礼经》正文,古代成年男女的发饰都有笄。”刘又多方论证,使孝文帝对他的才学赞赏不已,连王也心悦诚服,说:“这恐怕就是大名鼎鼎的刘石经吧!”东汉时,曾把经过三种字体校勘的《五经》刻成石碑,立在太学门外,为当时学者勘正文字树立范本。由于刘博学广记,能明辨经文的音读字义,北魏学者纷纷到他那儿求教勘误,把他当作活的石经,他也就有了“刘石经”的雅号。酒阑宴散,王与刘一起出来,王握着刘的手,说:“我从小研习《三礼》,曾与南方儒士多次研讨,都以为《礼经》上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就是我刚才所解释的那样;不料今天能听到你的精辟见解,一下子去除了多年的困惑。”
[事主档案] 王肃(464—501) 南北朝时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字恭懿。父奂官至南朝齐尚书左仆射,被萧颐(齐武帝)杀害,他于永明十一年(493)投附北魏。魏孝文帝方欲革除旧俗,朝仪国典皆委他改易制订。孝文帝死时,遗诏以为尚书令,与咸阳王元禧等共为宰辅。
元宏(467—499) 北魏皇帝。公元471—499年在位。鲜卑族。本姓拓跋,后改姓元。五岁即位,由太皇太后冯氏当政。太和十五年(491)亲政,推行改革,大兴文治。十七年,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变旧俗,禁胡服胡语,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大力推行汉化。善于吟诗作文,自拟诏册。曾与郑道昭等联句赋诗,颇见帝王气象。
刘芳(453—513) 北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伯文。父邕,原为南朝宋兖州长史。屡遭家难,母子逃入梁邹城(今山东邹平东北)。皇兴二年(468),魏征南大将军慕容白曜攻青、齐,梁邹城降,乃被北徙为平齐民。笃志坟典,尤长音训。后擢为中书侍郎,迁太子庶子。寻除国子祭酒。宣武帝时,迁中书令,修正朝仪律令,转太常卿。著有《周官仪礼音》、《尚书音》、《国语音》等凡十四种。今皆佚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