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电影·《第七封印》
瑞典著名现代派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代表作。根据伯格曼1954年创作的一部舞台剧改编,摄制于 1957年,黑白,105分钟。
影片的故事背景为14世纪。主人公安东尼斯·布洛克是一位骑士,他在参加了10年的十字军东征后,与侍从荣斯踏上了回家的路程。此时,布洛克已经对上帝是否存在发生了疑问。途中,他们遇到了前来索命的死神。布洛克决意要解开自己的疑团。他努力拖延时间,提出与死神对奕,以胜负来决定他们的命运。棋局断断续续,布洛克在间隙中继续着他们的旅行。一路上,他看到了瘟疫带来的死亡,人们在宗教的狂热中互相摧残和自我鞭笞。他们还看到一个被送上火刑架的女巫,又拯救了一位险遭强暴的姑娘。后来,布洛克结识了流浪艺人尤福一家。从他们身上,他看到了一种属于尘世的幸福。他们互敬互爱,孩子是他们生命的延续。拯救他们的不是神祗,而是生命的孕育。布洛克感到,在他们中间,他的一切空想和思考都显得毫无意义了。这时,死神追了上来,两人又继续对奕。布洛克虽然利用把棋盘搅乱的计谋又拖延了片刻时间,但终于还是输掉了。最后,尤福仿佛看到布洛克被死神带走,在远处的山上加入了跳“骷髅舞”的行列。
《第七封印》是伯格曼成熟时期的作品,也是他50年代末拍摄的探索宗教等问题的影片中的第一部 (另两部为《面孔》和《处女泉》)。影片是一部探讨上帝是否存在以及表现对死亡的恐惧的寓言。它的题目“第七封印”,即来自这样一个典故: 有一本关于上帝的书被七个印章所封,只有揭开它们,才能探究到关于上帝的秘密。影片虽然以14世纪为背景,但伯格曼把它的涵义扩大到了当代。他曾说道:“在我的电影中,那些从东征中回来的战士恰如今天从战场上归来的士兵。在中世纪,人们生活在瘟疫的恐怖中,今天的人们则生活在原子弹的恐怖之下。而影片的主题是极其简明的: 人在不断地寻求着神灵,而唯一确实的归宿就是死。”
伯格曼此时的影片仍然具有着较完整的故事情节。但与传统的情节片不同,这些简明的故事总是与他对一系列形而上问题的探讨联系在一起的。影片实际上包含了两条叙事线索。一条是超现实的、布洛克与死神的周旋。在此期间,他就上帝是否存在提出一连串的疑问,死神却避而不答。布洛克意识到,所谓上帝,就是人的恐怖的幻影。另一条是布在世间的游历。他所看到的景象——一个充满屠戳的世界,更增加了他对上帝的怀疑。影片在视觉造型上则把绘画式的风格与写实性的场面交织在一起。一身缁衣,面容憔粹的死神,巨石突兀,形同荒漠般的棋场,都有着强烈的风格化效果,而又宛如真实的存在,与片中那些气氛浓烈的真实生活场景彼此呼应。而后者中的许多人物和场景又都被赋予了象征的意义。伯格曼影片的主题常常涉及到一些抽象的概念,但它们并不是概念的图解,而是充满了生动的感性经验的创造。如在片中教徒游行的场景中,伯格曼把他少年时代从宗教壁画上看到的情景变成了一种活生生的“现实”,描绘出一幅令人惊心动魂的图景: 衣衫槛缕的教徒背着巨大的十字架,缓慢地向前移动着脚步,一些人在遭受别人的鞭笞,另一些人则在鞭打着自己。它们与影片前部布洛克观看一幅内容相近的宗教壁画的情景又互相呼应,使现实情景被联系于某种观念的表现。
此外,伯格曼的影片所表现的也并不是某种单一的结论,而常常表现着他充满矛盾的疑问和思考本身。这使其片中的一些形象在评论家眼中获得了不同的解释。如有人认为,片中的尤福作为一个心地纯朴的相信圣灵存在的人 (他曾坚信自己看到了圣母玛丽娅的显现),当他的妻子把牛奶和象征着生命再生的野草莓拿给布洛克时意味着一次“私人的圣餐”,它使布洛克内心的疑问和焦虑得到了暂时的安慰和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