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电影·罗西里尼

西方文学·电影·罗西里尼

意大利导演。出生在罗马的一个机械设计师家里。小罗贝尔托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度过了愉快的童年,那时他的唯一爱好是摆弄机械,甚至在家里建造了自己的实验室。年轻时代罗西里尼对电影发生了兴趣,同那个时代的大多数电影爱好者一样,他是用自己家里的钱作资金开始拍电影的。他在罗马附近的别墅里搭建了一个摄影棚,1937年在那里拍摄了 《牧神的午后序曲》、《海底幻想曲》等短片。

罗西里尼于1938年正式进入电影界,当时的意大利电影完全处于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的统治下,由其子维多利奥·墨索里尼直接掌管,罗西里尼拍摄的《飞行员吕奇亚诺·塞拉》 (1938)就是在他的监督下进行的。那时的墨索里尼政权正在煽动一些年轻人拍摄为法西斯主义服务的影片。正是在这种情形下,罗西里尼拍摄了颂扬意大利法西斯军队的三部曲:《白色的船》(1941)、《飞行员的归来》(1942) 和 《带十字架的人》(1943)。

但是,罗西里尼很快就转向拍摄进步电影。他于1945年拍摄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被电影史学家们一致认为是新现实主义运动诞生的正式标记。影片的真实性、现代性和当代感突破了传统电影的框框,它在国际上获得的巨大成功,使刚刚兴起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在全世界确立了地位,因而罗西里尼被认为是这一运动的奠基人,这部影片表现了意大利人民为准备解放而进行的秘密斗争,它的剧本产生在占领时期,是罗西里尼和阿米台依根据一位抵抗运动领导人的口述记录下来的。罗西里尼在解放后立即着手拍摄,他是在资金缺乏,又无拍片许可的条件下,在事件的发生地点,并主要使用非职业演员拍摄这部重现当时情景的影片的。他的下一部影片《游击队》 (1946) 是一部包括六个电影短篇故事的影片,真实地再现了盟军进展的六个阶段,它犹如一篇悲痛感人的抗议书,控诉了战争的苦难,“由于影片表达了人民的内心呼声,它超越了纪事的范围,而达到了史诗的高度。”(萨杜尔语)。1948年,罗西里尼的眼光转向了战败的德国,拍摄了反映战后德国人民悲惨境遇的影片《德意志零年》。虽然这部影片在新现实主义的全盛时期曾引起广泛和激烈的论争,但它在意大利电影史上依然占有重要地位。

50年代初,罗西里尼与瑞典籍的美国著名影星英格丽·褒曼结婚,曾引起欧洲舆论界的责难和非议。这也使他的创作出现了明显转折。《欧洲 51年》(1952) 、《意大利旅行》(1953)等影片明显地表现出把拯救人生的希望寄托于上帝的观念,这些作品虽以大师的作品得到尊重,他的名声也随之日趋巩固,也得到部分好评,但在商业上均告失败。在从远东带回《印度》 (1956) 和到德国拍摄了《恐惧》 (1957) 之后,1959~1961年,他以抵抗运动为题材相继拍摄了 《德拉·罗威莱将军》和 《夜间逃犯》,旨在重振新现实主义,影片虽卖座,但在振兴新现实主义方面却未产生预期效果。这个时期,罗西里尼的影片虽然在国外不乏支持者,但在意大利却遭冷遇,甚至敌意。这样,60年代初他便陷入了内心危机,也许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影片得不到强烈反响。自60年代中期始,他转向拍摄电视片,创作了《铁器时代》(1964)、《路易十四的执政》(1966)、《人为生存而斗争》(1967)、《苏格拉底》 (1970)、《笛卡尔》 (1974) 等系列片。他还准备拍摄《卡尔·马克思》,但因病未能如愿。1975年,罗西里尼拍摄了他的最后一部影片 《弥赛亚》。1977年6月3日,卒于罗马。在意大利,罗西里尼由于他的私生活和在影片中流露出的天主教思想倾向,也许是为人议论最多的电影艺术家,但必须承认,他是意大利电影的重要人物,对一些著名导演及法国新浪潮的年轻导演产生了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