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沃尔夫
英国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文豪莱斯利·斯蒂芬是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传记作家,学者,当时许多知识界名流都是他家座上客。尽管沃尔夫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她父亲认为女孩子不应该受这种教育,她却有幸涉列了父亲丰富的藏书。家中浓厚的学术气氛陶冶着她,使她从小立志当一名作家。1904年父亲去世后,她和兄长在伦敦布鲁斯佰里的家成为当时志同道合的年轻知识分子的聚合地,组成布鲁斯佰里文学社,1912年沃尔夫与文学社成员莱纳德·沃尔夫结婚,创立著名的霍加斯出版社,出版了20年代许多独创性作家作品。沃尔夫头两部作品《出航》(1915) 和 《昼与夜》 (1919)在技巧上平平,但随后的四部一《雅各布的房间》 (1922)《达罗卫夫人》 (1925) 《到灯塔去》(1927) 和《海浪》 (1931) ——表现出她的创新精神。她不满在20世纪初统治文坛的现实主义作家威尔斯、贝内特和高尔斯华绥因循守旧的方法,她认为用常规技巧只能创作出常规小说,小说不应只注重外部世界,只热衷于排例故事情节事体,小说首要的是要体现人的内心世界,要表现内心世界思想感情的变幻莫测和纷繁复杂。她试图发展一种能捕捉情感实质的表现技巧,这种情感实质就是经验本身。她完全摒弃了叙述传统,把故事情节因素缩减到最低程度,作为艺术家,她更注重形式问题。
《到灯塔去》和《海浪》被认为是她实践创新小说中最为成功的作品。沃尔夫是一位主要的意识流创作大师,她和詹姆士·乔伊斯把意识流小说推向高潮。然而只凭借一 种标签是不能完全理解她的作品的,她每部作品的形式变化是惊人的——从《达罗卫夫人》 中细致入微的街头生活刻划,到《海浪》 中完全艺术化地转入人物内心的深度,《到灯塔去》中三部结构,这些都体现了沃尔夫执着的追求目标: 试图找到表现生活原貌的新方法。沃尔夫后期的 《岁月》 (1937) 和《幕间》 (1941),尽管使用了象征主义等手法,更多地还是运用传统技巧。她的主要文学批评著作有 《普通读音》 (1925) 和《普通读音续》 (1932),阐明了她有关创造性创作的理论思想,和对她所感兴趣的作家作品的评论,她擅于用半虚构的方法塑造作家性格形象,读来生动有趣。在社会和政治观点上沃尔夫是一位女权主义者,她十分关注妇女权利,特别是女作家的权利问题。在《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1931)和《三个基尼》(1938) 等作品中,这 一思想得到清楚的体现,读者可以感受到她对陷入这个歧视女性社会中的女性命运的痛楚和义愤。沃尔夫其它作品有《弗拉希》 (1932)——关于女诗人伊丽莎白·白朗宁的传纪,《罗杰·弗赖伊传》(1940)、《飞蛾之死及其它论文》 (1942) 等。1941年,沃尔夫病势恶化,无力与疾病斗争,并不愿再拖累亲人,投河自尽。她的日记1953年由丈夫整理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