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音乐·戴维斯

西方文学·音乐·戴维斯

英国作曲家。1957年毕业于曼彻斯特皇家音乐学院。同年赴罗马,师从意大利作曲家佩特拉西学作曲。1959年任赛伦塞斯特中学校长。1962年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进修,此后一直投身于作曲。与出身于同一学院的青年英国音乐家伯特维斯尔等结成“曼彻斯特乐派”,组织“丑角演奏者”乐队,后又指导“伦敦之火”乐队,演出现代派作品。作品极丰,使用技法不拘一格,从中世纪作曲家到贝多芬,直至布列兹都能兼容并蓄。是英国现代派作曲家的代表人物。

戴维斯早年即同时对错综复杂的序列技巧和中世纪的音乐感兴趣,这导致其创作的综合性。他常常在一部作品中使用数种他称之为不同“水平”的音乐,如引用中世纪宗教音乐中的经文歌,弥撒曲,素歌; 文艺复兴时期作曲家的作品片断,以及20世纪的狐步舞、爵士乐等,并常对此作戏谑的,滑稽的模仿,再与由交响乐队演奏的“真正的”音乐相融合,他认为这样做可以产生音乐上的模糊性,听众可以按照自己的方法在不同水平上对这些相互对立的成份作出自己的解释。管弦乐曲 《圣托马斯的觉醒》(1969) 是这类作品的一个代表。

歌剧《塔沃纳》 (1962—1968) 的上演,是其作曲生涯的一次高潮,之后,他着手写了多部需要服装、舞台布景和舞蹈演员的“音乐剧”,并同时着力探索精神病患者的极度颠狂的心理状态。《威萨列的圣像》中,一位男舞蹈演员按照一些解剖图的姿式作滑稽表演,乐队以形形色色不同风格的音乐为之伴奏。音乐一会儿表现耶稣受难的动人情景,一会儿又以肆无忌惮的嘲弄来表现耶稣的复活。《一位疯王的八首歌》 (1969),歌唱演员扮演疯国王,他用呜咽声,呼喊声、尖叫声和假声对着沿舞台散开,坐在笼子中的乐队队员歌唱,以表现这位疯王的各种情绪。

70年代后,他的大部分精力转向写作器乐作品,包括三部交响曲 (1973—1976,1980,1984),多种协奏曲,室内乐和器乐独奏曲。这些作品充分显示了他的才华和多样的创造性。他有时采用序列手法,但多数是有调性的。他常通过调式模糊的大小调和声来造成含混的调性,例如在第二交响曲中,B小调调性却以F作为属音,这个三全音上的属音与传统手法之间的矛盾,造成了音乐的奇妙,紧张和动力。

戴维斯还写有大量作为教学用的作品和为孩子写的作品,大多作于他在中学任教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