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青鸟》

西方文学·《青鸟》

是梅特林克的代表作。这是一部六幕的梦幻剧。樵夫的两个孩子蒂蒂尔和弥蒂尔在圣诞节前夕梦见他们受仙姑贝里吕娜之托,为她病重的孙女儿去寻找青鸟。兄妹俩用仙姑给他们的有魔法的钻石小帽,召来了面包、糖、火、水、狗、猫等的灵魂。在光明的引导下走遍记忆乡、黑夜宫、森林、墓地、幸福园,以及未来王国,历尽千辛万苦,经历种种磨难,最终青鸟得而复失。梦醒后,貌似仙姑的女邻居讲到她生病的孙女渴望得到蒂蒂儿心爱的斑鸠鸟作为圣诞节的礼物。蒂蒂儿欣然允诺。而这时斑鸠鸟变成蒂蒂儿梦中苦寻的青鸟。剧中运用了各种各样意味隽永的象征手法。青鸟包含着几层象征意义,它是独一无二的人类幸福的体现者,本身又包含着大自然的奥秘。因此,它既是人类精神幸福的体现,又是人类物质丰盈的象征; 既关系到人类的现世生活,又联系到他们的未来幸福。作者以青鸟这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抽象的思想观念。通过两个小孩不畏艰险,披荆斩棘,寻找青鸟的故事,表明人类对光明、幸福和生的欢乐的追求。反映了作者对穷人生活的同情、对现实和未来的乐观态度与憧憬。梦中的青鸟艰苦难寻,而现实的青鸟唾手可得,尽管最终都得而复失,但说明人类幸福是存在的。虽然人人都在追求幸福,目标也各有不同,但真正的幸福只属于那些乐于为他人牺牲自我幸福的人。这种象征的手法比正面的述说具有更强的艺术效果。剧中,各种有形和无形的物质、各种动植物、各种思想情感、各种社会现象,甚至抽象的概念和未来的事物都在各自的特性上被拟人化了。因而给观众以具体而形象的启发。这部寓意深刻的梦幻剧,具有童话的优美诗意,又因其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而具有一般童话剧所难以达到的深邃的哲理意蕴。1908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首先将这部剧作搬上莫斯科舞台。演出获得巨大的成功。此后纽约、巴黎和世界剧坛才纷纷开始上演此剧,至今上演不衰。1923年,茅盾先生主持的文学研究会最早将梅特林克介绍到中国来。同年,文学研究会丛书收录了傅东华从英文重译的 《青鸟》。这部剧作在我国解放前就先后出过三种不同的译本,深受我国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