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近现代文学
1798年,法国拿破仑侵略埃及,为埃及近现代文学复兴运动揭开新的一页。不过,这场运动真正兴起是始于19世纪下半叶。对西方文化、文学的引进和借鉴,对源远流长的本民族文化、文学的继承与弘扬,加之报刊的出现和印刷出版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埃及近现代文学的复兴与繁荣。诗歌复兴运动的先驱是巴鲁迪。他在阿拉伯诗歌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以他为首的,被称为“传统派”或“新古典”派。承袭这一派的有“诗王”邵基、“尼罗河诗人”哈菲兹·易卜拉欣及其后的阿齐兹·阿巴扎、阿里·俊迪等。20世纪初,特别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西方英、法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下,诗坛出现了“创新派”,即 “浪漫派”,其先驱是原籍黎巴嫩、被称为“两国诗人”的穆特朗,主张打破旧的格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这一主张首先受到了 “笛旺派” (亦称 “诗集派”) 诗人的响应,继而在 “阿波罗诗社”得到确认。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即40年代末、50年代初,一些年轻诗人在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影响下,在浪漫派和古典彩锦体诗的基础上,嬗变出更新的流派——“自由诗”派,主张写形式、内容都不受限制的自由体诗。埃及自由体新诗的先驱是萨拉哈·阿卜杜 ·沙布尔,代表诗人还有穆罕默德 ·艾布·辛奈、艾哈迈德·希贾齐等。从19世纪后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蓬勃开展的文化启蒙运动(实质上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 相适应,短小而富有战斗性的杂文、散文大量涌现,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同时,出现了一场翻译运动,这一运动的先驱是雷法阿·塔赫塔维、曼法鲁蒂等。1906年出版了穆罕默德·穆维利希用阿拉伯传统的玛卡梅韵文体写出的长篇小说《伊萨·本·希沙姆叙事录》,被认为是在小说方面首次用旧文体表现新的社会内容的大胆尝试; 穆·侯·海卡尔写于1910—1912年,发表于1914年的《泽娜布》被认为是埃及现代第一部思想、艺术臻于成熟的长篇小说。穆罕默德·台木尔于1917年发表的《在火车上》,被认为是第一篇较成熟的短篇小说。但在短篇小说方面作出更大贡献的则是其弟迈哈穆德·台木尔,被誉为“尼罗河的莫泊桑”。此外,埃及现代短篇小说的先驱者还有伊萨·奥贝德与舍哈泰·奥贝德兄弟、迈·塔·拉辛、叶海亚·哈基等。中长篇小说方面,易卜拉欣·马齐尼的《作家易卜拉欣》、陶菲格·哈基姆的《灵魂归来》、《乡村检察官手记》和塔哈·侯赛因的自传体小说《日子》,都是反映现实,具有时代特征的名著。陶菲格·哈基姆还以其哲理剧和社会剧著名,被认为是“埃及戏剧之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名的最杰出的小说家是获198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纳吉布·迈哈福兹,共写有近50部中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他融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及民族传统手法于一体,体现了埃及小说发展的整个过程,已跻身世界文学高峰。此外,阿卜杜·拉赫曼·谢尔卡维、尤素福·伊德里斯、阿卜杜·拉赫曼·哈米西等写的小说,遵循现实主义原则,深刻地反映了城乡下层人民的苦难和现实社会的种种问题。尤素福·西巴伊、伊赫桑·阿卜杜·库杜斯等则多以浪漫主义手法表现民族、政治和社会问题。文坛新秀当数杰马勒·黑塔尼、尤素福·盖伊德等,他们充满忧患意识,为埃及小说现代化和民族化,以跻身于世界文学高峰而探求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