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文学

新加坡文学

新加坡公民用华文、英文、马来文和泰米尔文4种官方语文写作的文学作品。早期的文学主要是马来古典文学。在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影响下,从1925年开始,出现了李西浪所著描写华工悲惨生活的长篇小说《蛮花惨果》和张金燕的描写妇女不幸命运的短篇小说《悲其遇》等。1937年又出现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优秀作品,如张一倩的中篇小说《一个日本女间谍》和铁抗的《试炼时代》,以及吴天的剧本《伤兵医院》等。战后,陆续产生一批描写抗日斗争的英文小说,如陈基安的《无声的敌人》和烈·托玛斯的《娘子军》等。在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下,马苏里等19位马来作家于1950年创立“50年代作家行列”,提倡“为社会而艺术”,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主要作品有马苏里的《时局的色彩》等诗集和哈伦·阿米努拉锡的描写马来勇士反抗葡萄牙殖民者的长篇历史小说《阿旺元帅》等。1945年至1965年新加坡独立前20年间,华文文坛在强调马华文艺独特性和爱国主义大众文学的创作口号指引下,产生了苗秀的《火浪》、李汝琳的《漩涡》和李过的描写华工悲惨遭遇的《浮动地狱》等8部长篇小说和数十篇中篇小说。其中有的描写社会底层小人物的贫困和悲剧,如苗秀的《新加坡屋顶下》和韩萌的《杀妻》,有的描写异族男女的恋情,同时反映反帝反殖的呼声,如姚紫的《秀子姑娘》和《嵩浪拉里》等。新加坡独立以来,华文文学又有较大发展。新加坡写作人协会、新加坡文艺研究会和五月诗社等文艺团体相继成立并活跃在文坛上。据1983年统计,华文文学书已出版553部,报纸的文艺副刊有13种、文艺期刊约30种。这时期的优秀小说有李汝琳的讽刺小说《新贵》、蓝玉的《跳不出后巷的女人》、韦西的《干》、于沫我的《客》和蓉子的《画像》等,均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爱国诗篇有杜红的《我住的地方》、周粲的《暗香》和王润华的《根》等。英文诗歌有艾温·谭布的《大地的肋骨》和《上帝也会死》等诗集。另有吴宝星的提倡民族融合的英文长篇爱情小说《长梦悠悠》和英文剧本《微笑之余》等。马来文的爱情小说也有玛斯的《马伊尔要结婚》、苏来第·西班的《大炮与爱情》和卡玛利亚·阿旺的以试管婴儿为题材的《他不是咱们的》等等。自1979年以来,已有十几位作家荣获泰国 “东南亚文学创作奖”和新加坡全国书籍奖。事实表明,新加坡文坛人才辈出,创作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