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诗学概念·郑卫之音
与诗学有关的古代美学概念。语见《礼记·乐记》:“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关于“郑卫之音”,汉许慎《五经异义》解释为郑诗卫诗,也就是指今天《诗经》中的《郑风》、《卫风》。这种说法影响很大,但与事实不符,东汉郑玄就不赞成。戴震《书郑风后》云:“许叔重《五经异义》以郑诗解《论语》‘郑声淫’,而康成(郑玄)驳之,曰:‘《左传》说“烦手淫声,谓之郑声”,言烦手踯躅之声使淫过矣’其注《乐记》桑间、濮上之音,引纣作靡靡之乐为证,不引‘桑中’之篇,明桑间、濮上,其音由来已久。凡所谓‘声’、所谓‘音’,非言其诗也。如靡靡之乐,涤滥之音,其始作也,实自郑卫桑间濮上耳。然则郑卫之音,非《郑》《卫》诗:桑间濮上之音,非‘桑中’诗,其义甚明。……左氏《春秋》郑六卿饯韩宣子于郊,所赋诗固后儒所目为‘淫奔之词’者,岂亦播其国乱无政乎?”(见《戴震集》上编文集卷一)郑玄、戴震之论,比较符合历史实际,但把诗乐绝然分离,又与古代的艺术实践有距离。实际是,《乐记》所称“郑卫之音”,是一种与“古乐”相对立的“新乐”。所谓“古乐”,即孟子所云“先王之乐”,属宫廷庙堂典礼中演奏的“雅乐”,听时还要“端冕”,衣冠整齐,态度严肃,礼节周全,可见礼制规定极为严格。这类“雅乐”,沿袭已久,单调乏味,所以听者昏昏欲睡。而“新乐”——郑卫之音,即孟子所云“世俗之乐”(见《孟子·梁惠王下》),指的是在当时郑国和卫国一带流行的民间新兴的歌词曲调,因其情思放浪,节奏跳荡,激动人心,所以连统治者也是“听不知倦”。这样,“新乐”郑卫之音与“古乐”庙堂艺术,形成了矛盾与反差,引起了后世的争讼。《乐记》本于儒家“郑声淫”、“放郑声”之论,抨击郑卫之音为“乱世之音”。正统文人多沿袭此说,其影响扩展到诗文领域。如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云:“吾家世文章,甚为典正,不从流俗。梁孝元在藩邸时,撰《西府新文》,讫无一篇见录者,亦以不偶于世,无郑卫之音故也。”可见后世儒者已把不合雅正标准而受民间流俗影响的诗文,亦称之为郑卫之音而加以批评。但郑卫之音的影响,却仍然继续发展。事实证明,古代儒家反对郑卫之音,维护礼教,以温柔敦厚的雅正标准去贬斥新兴的民间诗乐及流行艺术,是错误的,不利于文艺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