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诗学研究·中古文学史论
论文集。今人王瑶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新版印刷。本书是作者在清华大学讲授中国文学史分期研究课程的讲稿,撰于1942年至1948年间。1951年曾以《中古文学思想》、《中古文人生活》、《中古文学风貌》三书由上海棠棣出版社出版。1956年,作者又将三书删削几半,改题《中古文学史论集》,由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1年又据1956年纸型重印一次。北京大学所印此书,实棠棣版三书之合订者,故其内容大致可分为“文学思想”、“文人生活”、“文学风貌”三个部分,由十四篇独立的论文组成。首篇为《政治社会情况与文人地位》,介绍了东汉士族形成的背景,华素之隔的远源以及他们在政治经济方面所享有的特权和在文化方面的积极贡献。《玄学与清谈》从魏晋学术思想的转变着眼,指出玄学源于汉代所尊尚之《易》、《老》之学,马融实为魏晋学术思想的先驱。刘表博求儒士,改定五经章句,注意《易》及《太玄》,实为两汉至魏晋学术转变的枢纽。《玄言·山水·田园》用世情和时序解释永嘉以后至晋末宋初一百馀年间玄言诗的流行情形,论述玄言诗与山水诗源于同样的地理文化及学术背景,颇为精辟。《文人与药》、《文人与酒》两文从思路到方法都可以看出受鲁迅启迪。作者通过深入考察,揭示出了汉魏两晋文学中的两个重要现象:一是汉魏文人的生死观,一是汉末文人、竹林七贤、西晋士人以及陶渊明饮酒的不同内涵。《隶事·声律·宫体》一文拈出齐梁文风中最明显的三个特征,深入论述了齐梁文风产生的社会条件;《小说与方术》论小说是“医巫厌祝之术”观念通行于汉魏六朝;《论希企隐逸之风》对上古到汉末魏晋的隐逸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就建安文学“慷慨悲凉”的时代特征作了确切的阐述;《潘陆和西晋文士》以潘陆为例论西晋文学的基本倾向是注重轻绮和过分追求辞采;《徐庾与骈体》从对偶发展的历史入手,辩证地分析骈文这一文体的利弊;《文论的发展》论魏晋文论以作家论为主的特点;《文体辨析与总集的成立》从当时政治上品评人物,校核名实的风气着眼,解释魏晋文学批评何以注意于文体的分类和体性风格的说明,从而把握住魏晋人思维的一般方式,进而推及中国文论从开始起就和人物识鉴保持密切关系的特点。所有这些论述,不仅引证史料丰富,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对后人多有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