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诗论著述·艺圃撷馀
诗话著作。明王世懋撰。王世懋(1536—1588),字敬美,号麟洲,太仓(今属江苏)人。王世贞弟。嘉靖进士。历官南京礼部主事,陕西、福建提学副使,太常少卿。有《王奉常集》等。《艺圃撷馀》一卷,三十四则。全书以评论为主,诗学观点多本自王世贞而又有所发展,于“格调”说中引进了更多的“性灵”和“神韵”的因素。他认识到,每个时代诗歌的体格声调都不相同,“唐律由初而盛,由盛而中,由中而晚,时代声调,故自必不可同”;同时,时代格调又是逐渐变化,其界限并不是那么清楚的,“亦有初而逗盛,盛而逗中,中而逗晚者。何则? 逗者,变之渐也;非逗,故无由变”。因此,他指出:“学者固当严于格调,然必谓盛唐人无一语落中,中唐人无一语入盛,则亦固哉其言诗矣!”这样论“格调”,显得比较圆通。他还说:“诗不惟体,顾取诸情性何如耳。不惟情性之求,而但以新声取异,安知今日不经人道语,不为异日陈陈之粟乎?”可见,“性情”在王世懋的诗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王世懋也不赞成拘泥于诗法格律,认为只要能“妙悟”,“作诗到神情传处,随分自佳,下得不觉痕迹,纵使一句两入,两句重犯,亦自无伤”。王世懋此书写于王世贞《艺苑巵言》之后,其时复古、拟古运动已开始走下坡路,“格调”说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反对的人也越来越多,所以王世贞晚年曾悔其少作,王世懋也不再死守“格调”说的领地,而开始从“格调”说向“性灵”说和“神韵”说转变。在学古问题上,他强调“人各自以意象声响得之”,不赞成“事事剽窃,纷纷刻鹜”,在这一点上,与何景明、徐祯卿、谢榛、王世贞相近。有《历代诗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