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诗学概念·下里巴人

诗词研究·诗学概念·下里巴人

与诗学有关的古代美学概念。以音乐曲调来譬喻文化层次较低的通俗流行的文学艺术作品。语出于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是先秦时代楚乐曲名。后世因此以《阳春》《白雪》象征高级的文学艺术作品;以《下里》《巴人》象征通俗流行的文学艺术作品。二者的文化层次高低判然有别,艺术对象和接受效果也大不相同。通俗流行的民间文艺,也具有自己的艺术效应和不可忽视的审美价值。后来陆机受其影响,在《文赋》中说:“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彼榛楛之勿翦,亦蒙荣于集翠。缀《下里》于《白雪》,吾亦济夫所伟。”这就比较好地注意到高雅艺术与通俗文艺之间的矛盾统一的辩证关系。张少康《文赋集释》引雷琳、张杏滨云:“如歌者缀鄙曲于高唱,亦以相形而成其奇特也。”又称引张凤翼之言:“苟臻妙境,自有光彩。辟则石之韫玉,水之怀珠,而山之辉、川之媚,恒必因之也。然常调亦不可废,犹之榛楛勿翦,可以蒙荣而集成翠色。是以《下里》之音,适所以济《白雪》之伟。”也就是说,艺术的普及与提高,矛盾相反相成,如果处理正确,可以相互推动,共同促进艺术创作和审美批评的健康发展。参见“阳春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