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学派·理学
北宋以后出现的儒学思潮,故又有 “新儒学” 之称。原始儒学在西汉经过董仲舒等经学家的改造并受到统治者的提倡后,成为华夏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到唐太宗时,正式确立文官考试制度,分科取士,把儒教经典定为科举考试的主要项目,将汉武帝 “独尊儒术” 的政策变成一种国家制度。汉唐是中国古代的盛世,儒学在此时期也达到鼎盛,并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东亚、东南亚国家。但是,随着佛道二教的兴起,汉唐儒学的局限也越来越明显。首先,汉唐儒家多讲究 “经世之学”,而缺少佛道二教那样对人心人性的关注,尤其缺少超越现实的终极关怀,以致许多士大夫都纷纷到佛道二教中去寻找 “精神家园”; 其次,汉唐儒家多将阐释经典当成学问来做,对名物典章的考释不厌其烦,形成了极为繁琐的注疏之学,唐代又以这种繁琐的注疏之学来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学者皓首穷经,目的是为了猎取功名,对人生日用没有多大帮助。到了北宋,受时代影响,在儒家学者中便逐渐兴起了一种反动的思潮,要冲破汉唐儒学的藩篱,与佛道二教争天下。儒家学者开始抛开繁琐的注疏之学,而以直接了当的形式来阐释经典中的义理,讨论人性、人心、天命、理气、道器、义利、体用、知行、动静等等形而上的哲学问题,故有 “理学” 之名。实际上,理学不是一个流派,而是一种时代思潮,是宋代以后新儒学的统称。如周敦颐的 “濂学”、邵雍的 “象数学”、二程的 “洛学”、张载的 “关学”、朱熹的 “闽学”、陆王的 “心学”,凡是以 “理” 为中心范畴、以讨论天道性命为中心话题的儒家哲学,都是广义的 “理学”。理学实际上是儒学的自我改造和自我调整,其宗旨在将传统儒学从科举功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并以新的姿态迎接佛道二教的挑战。理学以儒学精神为本,吸收佛道二教的思维模式,思索了有关社会、人生、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等一系列形而上的问题,尤其对人心和人性进行了空前深入的发掘,扩展了儒学发展的新天地。其中以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最有影响,这两家的消长便构成了宋元明清儒学发展的主线。由于宋元明时代的中国是东亚文化的中心,因此理学实际上也是一种国际思潮,如在日本的江户幕府时代 (相当于明代后期),既有作为官学的朱子学,也有作为私学的阳明学,与同时期中国的思想界相仿佛。现代学者认为,宋明理学使儒学从中国文化的主流变成了东亚文化的主流,而现代新儒家则声称,他们的哲学就是接着宋明理学写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