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文集·骈体文钞

文学·文集·骈体文钞

骈体文选集。编选者李兆洛 (1769-1841) 是一位擅长考据的学者,精通音韵乐律、史地历算等。当时,桐城古文风行于世,唐宋八大家成为众望所归的文章典范。但骈文作者代不乏人,乾嘉之间甚至有 “骈文八大家” 之称,其中著名者如袁枚、孙星衍、洪亮吉、孔广森、汪中等,无论从才气上,还是从学力上,都足以睥睨桐城古文。加上还有阮元这样 “总督” 级别的文臣为其摇旗呐喊,骈文在清代中期号称“中兴”。但是,姚鼐编选的 《古文辞类纂》 问世后,桐城古文大出风头,被许多人视为文章的 “正宗”。李兆洛有感于此,就动手编选了这部 《骈体文钞》,以向读者展示骈文的魅力。从篇幅和体例上看,《骈体文钞》与《古文辞类纂》旗鼓相当,都是中型选本。它选录秦至隋末的骈体文七百七十四篇,分为上中下三编,每编又按文体分类编排。显然,《骈体文钞》 侧重在追溯骈文在唐代以前的传统,以向读者证明骈文曾经有过的辉煌,从而来与桐城派所标榜的从唐宋八大家至归有光、方苞等人的古文传统抗衡。在这种文体之争的背后,其实有着更深刻的思想背景。一般而言,古文与 “载道” 的传统有不解之缘,而骈文则与追求美文学的风尚有关,两派互为消长,便构成了古代文坛上特有的景观。不过,李兆洛所谓的 “骈体文”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他有位学生发现 《骈体文钞》 居然将贾谊 《过秦论》、司马迁《史记·自序》、刘歆 《移书让太常博士》、诸葛亮 《出师表》 等散体文都网罗在内,名实不符,建议老师改一改。李兆洛当即回信教训这位学生说: 你难道没有看过我在书前写的序言吗?我在那里明确说过,唐代以后才有所谓 “古文”之名,秦汉以上文章都是 “骈体”。也就是说,李兆洛所谓的“骈体”,并非通常意义上的 “骈四俪六” 即特指六朝以后讲究声律对偶的文体,而是泛指采用偶句的一切文体,包括诸子散文,其目的是想跨越古文和骈文的鸿沟,“欲合骈散为一”,这是阅读此书时应该加以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