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年画
中国特有的民间美术形式,古代节令画的一种,节令画又是中国画的一个门类。大都用于装饰年节、庆贺新正,内容以驱邪纳福为主,故名。张贴于千家万户,对群众思想情操的审美趣味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作用。主要有门神、历画、中堂、四扇屏,窗顶、窗旁、炕围子、福字灯、斗方等多种体裁。又有单幅画、组画、连环画(或称屏画)等样式。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分为: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又称“三裁”);加工多而细的叫“画宫尖”、“画三才”;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由于绘制印刷的生产方式不同又可分为:手绘年画,早期年画多为此种,如至今山东高密县保留的扑灰年画;木版年画,最早始于宋,早期以木版雕印墨线,人工设色,明代以后流行水印套色;木版与手绘相结合的年画,木版水印套色后在人物头脸衣饰等部位以人工印染描绘,形成精致细腻的半印半画形式,如天津杨柳青年画;石印、胶印年画,随现代印刷术发展而产生,将色彩复杂而丰富的绘画制版印刷,如上海月份牌年画等。题材广泛,有春牛图、岁朝图、嘉穗图、戏婴图、合家欢、看花灯、胖娃娃等,并有以神仙、历史故事、戏剧人物等作题材的,20世纪还出现过批判揭露丑恶行为的讽刺性题材和描绘政治事件的新闻年画。
由于较其他绘画形式更强调装饰性与娱乐性,形成年画喜庆欢乐内容、强烈浪漫主义色彩及与之相适应的红火活泼的形式相结合的基本艺术特色。在描绘美好形象时多采用为群众熟知的谐音寓意手法表现吉祥内容,如松、鹤、桃、灵芝象征长寿,莲花和鱼谐音连年有余,瓶中插牡丹寓意平安富贵等。画面线条单纯、色彩明快,气氛热烈愉快,强调形象俊秀健康、构图饱满、标题吉利,务求赏心悦目,表现年节的欢乐情绪。最早大约萌发于秦汉之际,表现为逢除夕在门户上画神荼、郁垒、虎等以驱鬼魅不祥之物,有“神祇护宅”之意。在六朝有所发展,至五代北宋之间形成独立画种。随城乡庆贺新年活动丰富,扩展到表现美女、娃娃、风俗、戏曲等题材,并开始镂版雕印。目前见到最早一幅木版年画是南宋刻印的《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明中叶以后,雕版印刷中的彩色套印技术趋向成熟,大大促进了木版年画的绘刻与销行,全国各地形成很多年画产地。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成为南北两大中心,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山东潍坊、山西临汾、福建漳州和泉州、台湾台南等地年画亦著称于世,艺术上形成不同风格,题材内容也更为丰富多样,成为木版年画的盛期。至清末,由于帝国主义入侵及国内政府腐败,木版年画渐呈衰微之势,但在上海、天津等地兴起了石印、胶印年画,尤以月份牌年画最为流行。近现代,尤其建国后,年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丰富多彩,在保留优秀传统题材同时,反映新人物风貌的作品不断涌现。更吸收了中国画、油画、水粉画、彩色摄影等形式,展示了更为丰富多彩的面貌,形成了新的画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