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典籍·周易

古代典籍·周易

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一部奇特的哲学专著。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冠居“群经”之首。它运用象征性的符号,通过神秘的“占筮”的形式,蕴藉着极为丰富深邃的哲理。《周易》又名为《易》或《易经》,共12篇。“周”指周代,“易”是“变易”的意思。它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传》各成书于不同的时期。《经》指《周易》古经,由筮与卦两大部分构成,作为一部筮书,它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创作过程,但至迟成书于西周初期。它在古人阴、阳符号的基础上,阴、阳符号三叠而形成8种不同的图形,是为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它们分别象征着天、地、雷、雨、风、火、山、泽八种不同的物体。八卦中任意两卦相重,都可以组成新卦从而又推衍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以《乾》、《坤》开宗,以《既济》、《末济》作结,演示着事物从发生到形成过程中的诸演化阶段。而相邻的两卦又是卦象的互倒,喻示着通泰与否,成功与未成功的不同状态和向相反方向的转化。在每一卦象的下面都有卦辞与爻辞,卦爻辞糅合进了民间短歌、历史故事、筮人对吉凶征兆的预测,但其间也反映着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象征着事物的发展变化。《经》就是通过卦的排列、卦形的变化及卦爻辞来喻示哲理的。

《传》是《经》产生以后,人们对《经》的解说,大致成书于战国末期。其文辞有《彖传》(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象传》(上、下)七种十篇。故《传》又称《十翼》,意为《经》的羽翼,也称《易大传》。《易大传》继承了《经》的卜筮形式,用解释《经》卦爻辞的方式对原《经》的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造和深化,使《周易》的内容更适合为发展变化了的社会服务,也更具有义理性和哲学性,它构筑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使《周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哲学著作其哲学思想极为丰富,主要包括:①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在时间上幽深久远,在空间上广阔无垠,而且存在着永不衰竭的运动。②天地、阴阳的交合造成了万物的自由生长、生机盎然的局面。认为人也是自然的产物。人类社会同样是天地、阴阳交感作用的结果。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的社会属性同样可用象征自然界的八卦、六爻来表示,因此,人类社会受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制约,“人道”与“天道”相通。③认为天地万事万物无时不在发生变化,变化才是事物发展的绝对状态。颂扬、肯定顺天应人的社会变革。④在伦理上,认为夫妻、父子、君臣关系的产生、上下礼仪的确立,也是由“天地”所生。⑤认为“天地”、“阴阳”产生了美,为中国古典美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总之,《易大传》是以《易经》哲学为基础,在对《经》文的阐释、发挥中确立了自己宏伟的哲学体系。

关于《周易》的作者,历来众说不一。古人有“三圣人”之说,即伏羲创八卦,周文王推衍六十四卦,孔子作《易传》,然而后人颇多怀疑,人们从大量的研究中发现不是一人一时之作,而是经过多人多时整理加工编纂而成的。《周易》一经问世,就对当时和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被奉为儒家最高哲学典籍,视为“大道之源”。人们从各个领域出发来研究《周易》,又把《周易》广博深邃的思想内涵作为各学科的源薮,在研究《周易》的过程中,“象数”和“义理”两大派别争持不下,而近几年,从天文、数学、医学、气功等方面的研究又使古老的《周易》焕发异彩。有关的研究著作很多,今通行本有《十三经注疏》中的三国魏王弼《周易注》、唐李鼎祚《周易集解》、近人杨树达《周易古义》、李镜池《周易探源》、于省吾《易经新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