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人物画
中国画画科之一。简称“人物”。以人物及其活动为主要描写对象,大体分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又可依画法样式区分为工笔人物、简笔人物或写意人物、泼墨人物、白描人物、吴装人物等。刻画力求人物个性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侧重“神识风采”之美。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的渲染之中。故中国画论上又称之为“传神”。使用的笔墨技巧与技法,在工笔设色、白描和小写意作品中更重视笔法的基干作用,并为此创造了十八描。产生早于其他画科。几千年前岩画上的人物和甘肃彩陶盆舞蹈人物,可以说是我国发现的最早人物画。至春秋战国时已成熟,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与《人物驭龙》帛画是已知最早的独幅人物画作品。魏晋隋唐是其重要发展时期,出现了以东晋顾恺之为代表的第一批人物画大师,也出现了以《魏晋胜流画赞》、《论画》为代表的第一批人物画论。盛唐吴道子则把人物宗教画推进到更富表现力,也更生动感人的新境地。五代、两宋人物画深入发展,工笔重着色人物画更趋精美,随文人画兴起,民间稿本被李公麟提高为白描的绘画样式。风俗画、历史画蓬勃发展。张择端的杰作《清明上河图》便产生于这一时期。自南宋写意人物画肇兴以来,人物画更多从重视教育认识功能,转向重视审美作用;从重对象传神,转向更多抒发作者情感。仕女画、高士画大量涌现。元明清以来,接触民生,关心国事,具有反封建意识萌芽的文人或职业画家相继创作了一批优秀人物画作品。明末陈洪绶、清末任伯年即为其中杰出代表。近现代中国人物画则更强调“师法造化”,在深入研究传统基础上又广泛吸收西洋技法,在造型和布色上有所发展,主要表现新的时代生活,做出杰出贡献。
历代著名人物画有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唐代韩滉的《文苑图》,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李公麟的《维摩诘像》,南宋李唐的《采薇图》、梁楷的《李白行吟图》,元代王绎的《杨竹西小像》,明代仇英的《列女图》卷、曾鲸的《侯峒嶒像》,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以及现代徐悲鸿的《泰戈尔像》等。人物画是中国画里直接反映现实的画科。它在体现民族审美意识,也反映了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社会意识,在中国画各科中最富于认识价值与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