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元文学的内容·金元散文·元代散文
公元1234年,蒙古贵族军事集团消灭了金国,征服了中原,进而又消灭了南宋,统一了中国。蒙古社会中没有充分发展的奴隶制度向新的封建制度的急剧过渡,以及骤然间变得极其复杂的民族关系,使这一时期的社会呈现出一种奇特的形态。面对悠久的中原文化,蒙古贵族的军事首领们充满一种强烈的陌生感,对传统儒学以及汉民族的诗文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持一种贬抑的态度。这种文化政策以及由此而造成的知识阶层类娼近丐的地位,使散文创作受到很大影响,所以,在元仁宗延祐以前的近五十年间,散文创作显得比较沉寂,除一部分金、宋遗民遁迹山林写下的一些怀恋故国的文章外,金、宋降臣也有一些作品,但总体成就不大。
元代儒学的复兴和诗文的重振,完全得力于由金入元的作家耶律楚材。作为元世祖忽必烈的重臣,他较蒙古贵族军事集团一些人有更深远的目光。当元军大举南下,灭金平宋,征讨天下时,他便有意开始网罗金、宋文人,寻访儒士,罗致了一大批中原文人,这便为保存传统儒学与文学提供了一些空间。因此,开国五十余年,诗文创作虽不繁荣,却为后来的复兴作了准备。这主要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宋、金散文的传统得到了保留与延续,二是理学北传为文学发展造就了一批人才。元代文人,尽管地兼南北,流品驳杂,但多系儒士,便显然和理学北传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如果说,金代散文未能完全摆脱追求奇崛倾向的话;理学的北移,又给散文带来另一种影响。它固然可增强散文底蕴,调理金文的奇崛,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萎靡的气息,元代散文便面临着反奇崛与反萎靡两方面的斗争。元初作家的散文明显地受理学影响,而同时又取法于元好问,所以在他们的文章中,便开始出现了融合南北、兼容古文与理学的倾向,王恽、许衡、郝经、刘因、吴澄和赵孟即是代表。 许衡更醇于儒,散文质朴明白,成就则不太高。王、郝之文都得之于元好问。《四库提要》说王恽“文章自谓学于元好问,故其波澜意度皆不失前人矩矱”。又说他“关系政治诸作,尤为疏达详明,了如指掌”。但实际上,他并不具备前代大家们的那种慷慨意气和扛鼎笔力,他更注重自身修养的一面,文章有明显的理学思想影响,而又兼有唐宋古文的特色。在这方面,郝经又较王恽更为明显。陶自悦为其《陵川集》作序,便说他文章“理性得之江汉赵复,法度得之遗山元好问”。不过,他还不似宋代理学家们那样迂腐,所以《元史》本传说他文章“丰蔚豪宕”,这是很合乎实际的。刘因是宋遗民,曾多次辞官不仕。他的散文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讲学文字,如《叙学》《太极图后记》等,都有较浓的道学气;另一类是叙事议论的作品,文学色彩则较浓,其中一些文章如《孝子田君墓表》《吊荆轲文》《辋川图记》等,更集中地体现了作为遗民的那种故国黍离的悲感,和屈辱哀怨的思想情怀。《四库提要》说他的文章“遒健排奡,迥在许衡之上,而醇正乃不减于衡”,因而“较文士之笔,气象不侔”。吴澄是至元年间程钜夫奉命“求贤江南”时北上的,在当时和许衡一道被称作“真儒”。但散文风格与特点却与许衡不同,《四库提要》说是“词华典雅,往往斐然可观”。其书、启、序、记文章确实较许衡更见功力。赵孟是宋宗室,也是作为江南遗逸被搜罗入元的,诗文以清丽见称,论文主平易,散文写得舒缓从容,内中却时常隐含着亡国的苦痛和仕于新朝的屈辱感,这在他的《五柳先生传论》《夷斋说》《缩轩记》等作品中表现得最为明白。以平易的言辞,发深沉的感慨,这正是唐宋大家常用的笔法。他文章中的文学意味也相应地较上述诸家要强一些。
这期间真正对元代中后期散文发生了影响的人物是姚燧和戴表元。《元史》本传说姚燧文章“闳肆该洽,豪而不宕,刚而不厉,舂容盛大,有西汉风,宋末弊习,为之一变”。他曾师事许衡,但文章成就过许衡甚远。从文学渊源上说,他实际上是远师司马迁和韩愈的,因而文章显得才驱气驾,纵横捭阖,纪律如意。自元至清,人们都将他与史、班、韩、柳、欧、苏相并论,把他视作矫正弊习的人物。黄宗羲更以为他文章成就非明代作家所能及。这些评价有些过分,但元文至姚燧手中,确乎出现过矫弊复古倾向。他的成功得力于取法秦、汉及韩愈纵横恣肆的风格。这种特点在他的文章中体现得十分突出,如 《序江汉先生死生》《别丁编修序》《卢威仲文集序》及诸多碑版文字,多征引经典,议论风发,很有一种纵横捭阖的气度。这种特点的影响甚至及于他的杂记文,如《江汉堂记》《清风堂记》《崇阳学记》《南平楼记》等,都是极有纵横特色的文字。其碑版之作,亦复如此。后来林琴南在《春觉斋论文》中曾批评他“以纵横之才气入碑版文字,终患少温纯古穆之气”。这主要是因纵横之气有碍于碑志的典雅凝重,但对于纠正理学家文章中那种萎靡的弊习来说,却是有积极意义的。和姚燧同时的戴表元也是一位“慨然以振起斯文为己任”(《四库提要》引顾嗣立语)的人物,在至元、大德年间,号称为东南独一无二的文章大家。他散文中成就最高的是赠序一类,如《送张叔夏西游序》《送陈养晦远游序》等,“其文和易而不流,谨严而不局,质直而不俚,华腴而不淫”①,“新而不刊,清而不露”②,极有唐宋散文的风采。后来的袁桷,其散文便多取法于他。
姚、戴散文的成就预示着元文繁荣局面的即将到来,这种消息在延祐初期的文坛上很快传达了出来。姚燧是仁宗皇庆二年去世的,次年即改元延祐。延祐初,一度恢复科举取士制度,较大程度上调和了汉族知识分子和蒙古统治者的矛盾,加上姚、戴的影响,一大批作家如袁桷、柳贯、杨载、范梈、虞集、马祖常、吴莱、元明善、欧阳玄、揭傒斯等,都在这期间崛起。号称“元四家”的虞、杨、范、揭,便从这些人中涌现了出来。元代文坛一度出现了一个人才鼎盛的局面。他们的文学渊源虽宗主不一,流品各异,但有一点则是共同的,这便是多以大册雄文蜚声文坛,羽仪斯文,黼黻治具,蔚为承平雅颂之声。历来所谓延祐之后“文治极盛”的说法,指的便是这一局面。
这一辈作家中,作为承上启下的人物首先崭露头角的是袁桷。袁桷为文取法戴表元,有刚健劲质之美,又无直泻怒奔之失。《四库提要》说他文章“博硕闳丽,有盛世之音,尤练习掌故,长于考据”,所以制诰文字“援引经训,原原本本,非空谈聚讼者所能”。这种根底,加上处于文治极盛之际,因而文章“气象光昌”,“文采风流,遂为虞、杨、范、揭等先路之导”,成为盛世昌明一类文章的代表。但他散文成就较高的还是墓志及杂记体文字,如《林处士哀辞》《翰林承旨王公墓志铭》《真定安敬仲墓表》《邵庵记》和《史母程氏传》等。这些作品叙事简括清晰,文笔恣肆中又见严谨,很见古文家的法度与功力。袁桷之后,饮誉文坛的是“元四家”。其中杨、范成就主要在诗歌方面,而在散文领域,时称大家的当推揭、虞。揭傒斯是史家,曾与修辽、金二史,也曾执掌制诰。《四库提要》称他“叙事严整,语简而当,凡朝廷大典册及碑版之文,多出于其手,一时推为巨制”。这种严整简洁,其实正是史家笔法的特点。他的《李节妇传》《桂阳县尹范君墓志铭》《陟亭记》《浮云道院记》等,便充分体现着这一特点。揭文在风格上极纡徐婉曲,很有欧、曾古文的风味。
和袁、揭相比,虞集的成就和影响要大得多。他曾师事吴澄,有很深的经史修养,为文又推尊欧、曾,变为雍容典雅,中正平和,在当时文坛上,几乎处于领袖地位。这种地位的确立也取决于两个方面。首先,他是在元代文坛力图革除北方“倔强”、南方“萎靡”的弊端时登上文坛的,又正逢文治大盛,他迎合时尚,于是社会文士靡然从风;其次,是他诗文成就的影响。他是一位众体兼备的作家,而文章又“法度谨严,辞旨精赅”,“初无一毫尚人之心,亦无拘拘然步趋古人之意,机用自熟,境趣自生,左右逢源,各识其职”①。这就使他散文成就高出袁、揭诸人之外。他的作品,如《尚志斋说》《鹤山书院记》《安敬仲文集序》《陈炤小传》《跋宋高宗亲札赐岳飞》等,都是运笔圆熟自如、内容平正博大的文章,在金、元两代作者中堪称大手笔了。
四家之外,当时文坛上另有一批与之相呼应的作者。其中,吴莱、元明善和少数民族作家马祖常都出入秦汉,宏赡雄肆,近于姚燧,依旧保留着元文复兴初期的某些特点。而真正和虞集相近的则是欧阳玄、柳贯和黄溍。他们都是著名的理学传人,又都是众体兼备的作家;通经习儒,文极尔雅,兼有唐宋古文大家和南宋理学家的某些特点。余阙说柳文“缜而不繁,工而不镂”②:贡师泰说黄文“光莹而含蓄;华缛而粹温”③;宋濂评欧阳玄,说他“经史百家,靡不研究;伊洛诸儒原委,尤为淹贯”;因而“文学德行,卓然名世。羽仪斯文,黼黻治具,公之功为最多”①。他们的诸多赠序、书序乃至碑志作品,都用以弘扬理学、赋颂功德,同样体现着一种盛世昌明的气度。而一些杂记文,如柳贯 《退藏山居记》、黄溍《自怡斋记》《湛然斋记》、欧阳玄《听雨堂记》《逊斋记》《读书堂记》,既阐扬名教,又不乏情致,都是属于“治世之音”的作品,而文风上又典雅纡徐。揭傒斯《欧阳先生集序》说欧文“丰蔚而不繁,精密而不晦,有典有则,可讽可诵,无南方啁哳之音,无朔土暴悍之气”②。其实,这正是自虞集以来这一派作家的共同特点,体现着元文在纠正南北文派弊端后所达到的艺术水准,体现着“文擅韩欧”与“道从伊洛”的紧密融合后所形成的元文的本色。后来,由柳贯、黄溍所递传而下的明初文坛的浙江文派,便祧继了这一特点,成为联系唐宋金元与明清正统古文的桥梁。
延祐散文的繁荣局面未能持续多久,元帝国很快走向了衰亡,社会大变动前的不满情绪在散文中得到了明显的反映。宋濂的《龙门子凝道记》《燕书》、刘基的《郁离子》等几部寓言集,便传达出这样一种心声,这些作品极力表现元末政治的腐败和人民的不满,使人感到社会上动荡不安的气氛,文字简洁生动,很有前代寓言及论辩文字的特色。此外,诗人杨维桢,也写出了一些激烈批评时政的散文作品,但这毕竟已是末世之音了,只是大厦坍塌前“不得帮忙的牢骚”,或者是为王朝的倾覆而唱出的哀婉的悲歌。
注释
① 卢文弨《剡源集跋》,《抱经堂文集》卷一四。② 宋濂《剡源文集序》,《剡源集》卷首。① 欧阳玄《雍虞公文集序》,《道园学古录》卷首。② 余阙《柳待制文集序》,《柳待制文集》卷首。③ 贡师泰《金华黄先生文集序》,《金华黄先生文集》卷首。① 宋濂《圭斋文集序》,《圭斋文集》卷首。② 揭傒斯《欧阳先生集序》,《圭斋文集》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