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学的内容·宋代散文·宋季散文
自真德秀谢世(1235)至文天祥就义(1283),是宋文发展的最后阶段。民族爱国派把宋文的发展推向了最后一个高潮,以慷慨激昂、悲壮雄劲的旋律结束了宋文发展的历程。
民族爱国派是宋末在抗元斗争中形成的散文流派。南宋后期,崛起于北方的蒙元贵族与南宋联合灭金(1234)后,毁约南侵,攻陷临安,灭亡南宋。当其时,宋末具有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抗元救亡斗争,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反映历史巨变,描述悲壮激烈的反民族侵略斗争和轰轰烈烈的救国救亡运动,或表现严酷现实强烈冲击下的失衡心态与民族情绪,以血与泪谱写雄壮的时代悲歌,从而形成一派。文天祥、谢枋得、刘辰翁、郑思肖、林景熙、邓牧、谢翱、王炎午等等,都是该派重要作家。他们身历巨变,作品或反映强烈爱国精神和崇高民族气节,记叙艰苦卓绝的抗元历程,歌颂不屈的民族英雄,或称扬忠义贞操之士,笔伐投降误国行为,痛惜宋朝倾覆,对故国表示深沉的眷恋与哀思,风格慷慨悲壮,深沉凄婉,雄劲苍凉,沉痛感人。
文天祥精忠报国,百折不挠,平生大节,照耀今古,人所共知。其文法韩宗苏,雄赡遒劲,《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如长江大河,浩瀚无际”。他长于议论,廷试对策及上理宗诸书,皆持论剀直,忠肝义胆,志如铁石,涵养深厚,气魄雄伟。有口皆碑的《指南录后序》自叙在抗元斗争中出使金营与出生入死、备极艰险的经历,表述“死犹为厉鬼以击贼”的壮怀,慷慨昂扬,雄壮感愤而无凄伤;其《正气歌序》叙述押送大都,被囚土室,“以孱弱俯仰其间”二年而无恙,狱中恶劣环境反衬其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坚毅顽强的意志,语言凝练劲健,声韵铿锵;都是广为传诵的名篇。
谢枋得于元军攻破临安后,在弋阳组织军民抗元。宋亡后,坚持民族气节,拒绝仕元,绝食而亡。其《叠山集》人称“一字一语悉忠者之所发”,而文章瑰丽,高迈奇绝,汪洋演迤,自成一家。脍炙人口的《却聘书》凛然正气,典赡雄壮。《与李养吾书》认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极,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正在我辈人承当。”语直气壮,意志坚定。《过稼轩墓》表彰辛弃疾精忠爱国,感人至深。谢氏尊韩柳而崇欧苏,认为“欧、苏起遐方辟壤,以古道自任,发为辞华,经天纬地,天下学者皆知所宗,隐然挈宋治于两汉之上”(《与杨石溪书》)。所编《文章规范》选文69篇,精心批点韩愈散文多达31篇、欧阳修16篇。
刘辰翁曾入文天祥幕府抗元,宋亡不仕,撰《古心文山赞》《文文山先生像赞》,颂扬文天祥忠义爱国。他推崇欧阳修、苏轼,主张自然流畅,专学其气势章法,直溯庄子,《须溪集》散文多奇诡纵横,深入庄子化境,寄托遥深。刘氏最擅作记,《善寂大城记》谈佛老,《核山静见记》谈性理,《岂畦介庵》谈事变,都堪称佳制。刘氏为南宋评点大家,《班马异同评》等,被视为“枕珍帐秘”。
郑思肖忠义孤愤,散文“热血时抛,忠肝欲碎”(张国维《宋郑所南先生心史序》)。所著《心史》,自称“实国事、世事、家事、身事、心事系焉”,旨意深远。《文丞相序》记述文天祥爱国言行,《大义略述》乃惨痛的宋亡史。《一愚说》《一是居士传》或以理趣胜,或以性情称,无不简洁凝练,寓意深刻。
邓牧“读庄列悟文法,下笔追古作者”(《洞霄宫图志·邓文行先生传》),其散文风格与刘辰翁相近,最擅记事。他以“大音希声”、“至哀无语”的表达方式,宣泄忠义爱国之情,发而为世外放旷之谈,古初荒远之论。《君道》《吏道》一反宋人儒家观,近乎许行“并耕”、老子“剖斗折衡”说,深寓激愤。
谢翱与王炎午都曾随文天祥一起抗元。谢翱有《晞发集》,其散文风格与韩愈、柳宗元相近,尤善叙事作记。《登西台恸哭记》哭祭文天祥,哀痛南宋灭亡,慷慨悲愤,感人至深。王炎午有《吾汶稿》,其“孤忠劲节,悲壮激烈之气”(郑元《忠义录序》)悉发于文,奇气横溢,高古超迈,纯粹精练;《生祭文丞相》《望祭文丞相》激昂奋发,忠烈豪气,溢于笔端,尤为世人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