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诗文研究文献·永明文学研究文献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文献·魏晋南北朝诗文研究文献·永明文学研究文献

永明诗坛,沈约、谢朓、王融为杰出代表。此外,江淹、任昉、王俭、刘绘等亦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沈约年辈最长,历宋齐梁三朝,号“一代辞宗”,在当时影响最大。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生于宋文帝元嘉十八年(441),卒于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生平事迹见《梁书》本传及伍俶傥、铃木虎雄所编年谱,王达津、刘静夫所写《沈约评传》。《梁书》本传著录文集百卷,久已失传。今存《沈隐侯集》是明人所编。严可均辑文8卷,逯钦立辑诗2卷,其数量之多冠于南朝。郝立权有《沈休文诗注》,颇为详赡。陈庆元《沈约集校笺》是目前收罗沈约作品最全且精者,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

谢朓字玄晖,祖籍陈郡阳夏,生于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东昏侯永元元年(499)被害。生平事迹见《南齐书》本传及伍俶傥《谢朓年谱》、陈庆元《谢朓诗歌系年》、林东海《谢朓评传》。《隋书·经籍志》著录《谢朓集》12卷,又有逸集1卷。《直斋书录解题》5卷,注曰:“《谢宣城集》五卷,齐中书郎陈郡谢朓玄晖撰,集本十卷,楼炤知宣州,止以上五卷赋与诗刊之,下卷皆当时应用之文,衰世之事,可采者已见本传及《文选》,余视诗劣焉,无传可也。”今存最早版本即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宣州知州东阳楼炤序《谢宣城集》5卷,《四库全书》所录即此本。注本以郝立权《谢宣城诗注》为最早,195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全校注本以曹融南《谢宣城集校注》最为完备,亦分5卷。

王融字元长,祖籍琅邪临沂。生于宋明帝泰始三年(467),卒于齐武帝永明十一年(493)。生平事迹见《南齐书》本传及陈庆元《王融年谱》。《隋书·经籍志》著录《王融集》10卷,久已不传。严可均辑文28篇,逯钦立辑诗五十余首。

上述三位作家代表了永明诗坛的主流,讲究声律,崇尚清丽,属于“新体”派。而江淹、任昉、王俭则与此相反,典雅古质,保留着“古体”风貌。

江淹字文通,祖籍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生于宋文帝元嘉二十一年(444),卒于梁武帝天监四年(505)。生平事迹见《梁书》本传及吴丕绩所编《年谱》、曹道衡《江淹评传》《江淹作品写作年代考》。《隋书·经籍志》著录《江淹集》9卷,《江淹后集》10卷,均已不存。今存各本都是明人所辑。或按赋、诗、文的大类编次,作品大致按写作年代排列,如《四部丛刊》影印乌程蒋氏密韵楼藏明翻宋刻本;或不仅分大类,诗赋文又作了重新编排,如文即按章表启诏等文体分了小类,张溥本即如是。古注本仅有明万历胡之骥《江文通集汇注》,在注释方面有开创之功,但粗疏讹误处不少,有中华书局1984年排印本。新注本有俞绍初《江淹集校注》,后附《江淹年谱》,颇为详尽,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出版。

任昉字彦升,祖籍乐安博昌(山东博兴),生于宋孝武帝大明四年(460),卒于梁武帝天监七年(508)。生平见《梁书》本传及罗国威《沈约任昉年谱》。《隋书·经籍志》著录《任昉集》33卷,久佚。严可均辑文64篇,逯钦立辑诗21篇。

王俭字仲宝,祖籍琅邪临沂,生于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452),卒于齐武帝永明七年(489)。生平事迹见《南齐书》本传及任昉《王文宪集序》。《隋书·经籍志》著录《王俭集》60卷,不传。严可均辑文3卷,逯钦立辑诗8首。

新体与古体之争,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事例上。

(一)江淹才尽

《诗品》《南史》都记载江淹在齐明帝建武四年离宣城太守职还都之际有“才尽”之说。其原因大约是入齐以后官居高位,难以专心创作,加之仕途顺利,亦无心创作,更重要的是与文风变迁有直接关系。江淹创作明显地受到元嘉诗风的影响,不讲求声律,这便与当时盛行的清丽诗风形成鲜明对照,显得很不协调。

(二)隶事用典

王俭学问渊博,“专心笃学,手不释卷”,对历代典籍十分熟悉,二十多岁即撰《七志》及《元徽四部书目》,“其中朝遗书,收集稍广”。宋齐之际,“俭为佐命,礼仪诏策,皆出于俭”。永明三年又于王俭宅“开学士馆,悉以四部书充俭家”。王俭研究学问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这里可略而不论。重要的是,王俭博闻强记,每以隶事用典相炫耀。《南史·王摛传》载王俭广集“才学之士,总校虚实,类物隶之,谓之隶事,自此始也。”可以说,卖弄学问,辑事比类,是王俭及其追随者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也与永明诗人所倡导的平易自然之风相左。

(三)沈诗任笔

《诗品》:“彦升少年为诗不工,故世称沈诗任笔,昉深恨之,晚节爱好既笃,文亦遒变,善铨事理。”“但昉既博物,动辄用事,所以诗不得奇。少年士子,效其如此,弊矣。”《南史·任昉传》也说他“用事过多,属词不得流便。自尔都下士子慕之者,转为穿凿,于是有才尽之谈矣”。这种诗风与王俭相近。任昉确也追随王俭,曾以旧属身份写下《王文宪集序》,为世人所重。永明年间,齐武帝问王俭当今五言诗之佳者,王俭不推举诗名已高的沈约,却推举了江淹。这多少可以说明,江淹、王俭、任昉三人与当时诗坛主流保持着相当的距离。如果站在这个角度来考察诗风的特点,也许看得更清晰一些;若再能联系梁代中期文学复古思潮,于南朝文风的流变,当会有更多的体认。

注释

② 王达津《沈约评传》,见《中国历代著名文学评传续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刘静夫《沈约评传》,见《中国著名史学家评传》,中州古籍出版社;伍俶傥《沈约年谱》,《中山大学文史研究的辑刊》第一卷第一册(1931);伍俶傥《谢朓年谱》,刊于《小说月报》第17卷号外(1927)。① 吴丕绩《江淹年谱》,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曹道衡《江淹作品写作年代考》,《艺文志》第3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② 罗国威《沈约任昉年谱》,收在刘跃进、范子烨编《六朝作家年谱辑要》中,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