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文献·魏晋南北朝诗文研究文献·乐府诗研究文献·《敕勒歌》
此诗最早收录在《乐府诗集》卷八六“杂歌谣辞”中。学术界对下列问题一直颇有争议。
1.诗歌作者。宋人王灼《碧鸡漫志》据《乐府诗集》载此唱者为斛律金,从而推定作者亦即斛律金。胡应麟《诗薮》亦云:“齐梁后七言无复古意,独斛律《敕勒歌》……大有汉魏风骨。”王夫之《古诗评选》、沈德潜《古诗源》亦持此说。但黄庭坚《山谷题跋》以为诗为斛律金之子斛律光的即兴之作。但此说也受到洪迈的怀疑。近现代学者又有据元人乃贤《金台集》序作者李好文的考证,认为作者为贺六浑,即高欢。最为通行的看法,认为这是敕勒族的一首民歌,现今学者,多主此说。
2.诗歌背景。郭茂倩引《乐府广题》曰:“北齐神武攻周玉壁,士卒死者十四五,神武恚愤,疾发。周王下令曰:‘高欢鼠子,亲犯玉壁,剑弩一发,元凶自毖。’神武闻之,勉坐以安士从。悉引诸贵,使斛律金唱《敕勒》,神武自和之。”据《北史·齐本记》,神武帝高欢进攻西魏玉壁城有两次,一次在542年,一次在546年,但近世很多学者认为此诗所写的历史背景不可能在此数年间。高欢在世时,还未有北齐政权,因此《乐府广题》说此诗产生于北齐的说法靠不住。敕勒为古代民族,秦汉时叫丁零、丁灵,南北朝时叫敕勒高车,居住在北海(贝加尔湖一带)。斛律氏是这个民族早期六大部之一。北魏正光五年(524)斛律金还在阴山下参加了破六韩拔陵的反北魏政权的起义,直至孝昌元年(525)看到起义要失败,才率斛律部背叛破六韩拔陵而投向北魏的云州。因此,此诗产生年代上限不会早于北魏初年,因为那之前漠南“阴山下”还不是敕勒族的驻牧地,不能叫“敕勒川”,下限不会晚于北魏孝昌元年(525),因那以后斛律金已离开漠南大草原,生活在晋北的敕勒族不会歌唱此内容。当然,还有许多其他推测,或说作于5世纪二三十年代至60年代,或说作于孝文帝改革的5世纪末,或说作于北魏统一北方(439)至东西魏分裂(534)之间,等等,均未有较为切实的论据,故言人人殊。
3.诗歌语言。《乐府诗集》卷八六称:“其歌本鲜卑语,易为齐言,故其句长短不齐。”这里所说的“齐言”是什么语言?汉语,抑或鲜卑、敕勒语?通常的看法是汉语。日本学者小川环树《敕勒之歌》(《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1期)认为“不管《乐府广题》所根据的资料是从哪里来的,它肯定是汉人的记录,恐怕没有注意到鲜卑语与敕勒语之间的区别”。《容斋随笔》则以为当时传唱为鲜卑语:“斛律金唱《敕勒歌》,本鲜卑语。”姚薇元《北朝胡姓考》考定高欢为鲜卑人。不管此说是否能成立,但有一点可以成定论:高欢确已鲜卑化。公元524年北镇起义后,北镇边民纷纷南下,高欢主要依靠北镇边民的力量夺取了北魏的统治权力,为了夺取和巩固政权,高欢竭力笼络鲜卑人,一反北魏孝文帝以来的汉化政策,极力排除汉族文化,于是鲜卑语又重新流行起来,成为社会上层通行的语言。当时一些汉族大夫为其子弟求得一官半职,教他们学习鲜卑语,这在《颜氏家训·教子》中有例证。在这种情况下,身为敕勒人的斛律金用鲜卑语在营幕咏唱《敕勒歌》是可以理解的;同时,斛律金也只能用鲜卑语咏唱,高欢才能和之。
《资治通鉴》卷一五九胡三省注不同意洪迈的看法,认为当时用鲜卑语传唱《敕勒歌》是“后人妄为之耳”。因为“敕勒与鲜卑殊种,斛律金出于敕勒,故使之作《敕勒歌》,若高欢则习鲜卑之俗者也”。据《北史·高车传》与《旧唐书·回纥》《铁勒》两传,斛律金是入居朔州落户的敕勒人,与回纥出同一种族,而部落不同。斛律金传唱的这首歌是敕勒许多部落同唱的维吾尔族古老民歌,当然用敕勒语。“高欢应和,也是应和其声”。
4.诗歌形式。通行本作“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明代钟惺、谭元春二人合编的《古诗归》、胡应麟《诗薮》、王夫之《古诗评选》等引此诗即无“笼”,成“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启功撰《池塘春草,敕勒牛羊》一文(见《启功丛稿·题跋卷》,中华书局1999),即对“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两句提出质疑。他说:“‘野’韵句式为三三四,而‘羊’韵句式则为三三七,读之似欠匀称。”启功进而推测:“‘庐’字、‘笼’字有一衍文,或其一为急读之衬字。”原因是“三三七字,为民间歌谣习用之句式”。张廷银《〈敕勒歌〉异文小识》(《文学遗产》2004年3期)又补充了许多资料用以证明启功推论的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