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诗学概念·意格
古代诗学概念。语见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三:“诗最争意格。词气富健矣,格不清高,可作而不可示人;格调清高矣,意不精深,可示人而不可传远。有以意格为腐谈者,中其所短故耶?”古人作诗重视炼意,肯定“以意为主”,又重视诗歌格调高古雅正。“意格”说集二者为一,强调作诗尊意尚格。“词气富健”是诗人从事创作必需具备的条件,这一点没有争议。可是讲意格却被一些人视为“腐谈”,遭到轻视,潘德舆对此表示不满。格是诗歌一定的体制规格。潘德舆以“清高”言格,是以清雅高古为诗歌体格的规范。他有时说,意是求“情理之正”(卷四),有时又说:“‘理’即‘意’之托始,‘想’即‘意’之别名。”(卷八)合而言之,意指诗人立意构思和诗歌作品的旨义。而潘德舆对这种意义又有特定的质的规定:从内容方面说,意谓符合儒家思想的精神意识;从构思立想方面说,又指构想寄托精严深刻。潘德舆对意格的解释带有较深浓的尚雅崇儒色彩,反映出他诗学观点的正统性,有其不足之处。但是他强调意、格作为诗歌有机构成因素必须受到诗人重视,这对促使诗人注重诗意的铸炼和追求诗格的完美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后来林昌彝提出:“诗之要有三:曰格,曰意,曰趣而已。”“趣以臻其妙。”(《海天琴思录》卷一)于意、格外,再加以妙趣,则是对潘德舆“意格”说的补充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