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艺术技巧·立意切题《转句入妙》原文|注释|赏析

立意切题《转句入妙》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绝句妙境多在转句生意,此诗转句入妙,觉上二句都有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

【诗例】

送人入金华

严维

明月双溪水,清风八咏楼。

少年为客处,今日送君游。

【解析】

这是严维一首送别赠友之作。严维,字正文,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至德二载(757年)进士,擢“词藻宏丽”科,因家贫亲老不能远离,授诸暨尉历秘书郎,后历任河南节度府幕僚、河南尉等职,迁余姚令,官终秘书省校书郎,一说官终右补阙。严维工诗,与刘长卿友善,唱酬甚密。严维诗多为送别赠酬之作。《酬刘员外见寄》的“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向称名句,七绝《丹阳送韦参军》“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也是名作。《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诗集一卷,《全唐诗》录其诗64首,编为一卷。《送人入金华》是严维送别诗言精意永这一特点的极好说明。

全诗因送人而回忆旧游,因旧游而抒离情。前两句白描金华胜境。“金华”,即今浙江金华市。“双溪”,据《一统志》载:“浙江金华府: 双溪在兰溪县东,一出鹞窠岩,曰八石溪,一出玲珑岩,二水合流,入婺港。”“八咏楼”,仍据《一统志》载: “浙江金华府:八咏楼在府学西,旧名玄畅楼,齐隆昌初,太守沈约建,约有《八咏诗》。”后半慨叹不能重游,以曲折含蓄生姿。那明月普照下的双溪,那清风吹拂中的八咏楼,原来正是自己少年时游历过的地方,今天要送友人到那里去。友人之行,或许唤起了作者许多充满柔情的回忆?友人之去,或许会替作者去看望昔日的亲友?到双溪、八咏楼这些风景秀丽的地方捎去作者的问候?诗歌留给读者不尽的遐想。这都离不开转句“少年为客处”的点睛作用:有了这一句,那“明月双溪水,清风八咏楼”的美丽画面,便带上了浓郁的眷怀之情,溪水楼阁,原来是贮存着作者记忆府库、镌刻在作者脑海中最清晰的一页,是与作者少年时的欢乐和客思紧密联系的一幕。这一句又自然地引出送君的主题,使作者对友人的情意增添了新的内容。大凡人对童年少年生活客居的地方都怀有眷念的感情,而且这种感情往往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酿制得越发浓烈,时常期待重游旧地,如能为知友充当向导,一边漫步,一边谈论各自往日的经历,那将是一件快慰的事——但是,眼下是友人前往,欣喜之余或许还有几分遗憾。

绝句的第三句,承担着转折的作用。开头要精彩,精彩的开头再加上和缓的承接,造成了绝句的第一印象。要想使全诗有波澜、有起伏、有味道,转折的话便要求再注生机,突起突发,最后戛然而止,突收突合。尽管转句可以有各种方法,但转句往往是全诗高潮所在,绝句至转句情味大体趋于完成。所以,日本江户时代汉学者津阪东阳在他的《夜航余话》中曾说,作七言绝句之法,必从末二句缀起,主意于此言毕,而后再以一、二句相对应配合。他还引述了镰仓南北朝时期的僧侣、歌人顿阿法师《井蛙抄》的话说,民部卿入道亦言,和歌当如筑塔,塔无自上筑者,当自地盘筑起,和歌宜从下句始咏,认为“诗 (指中国人与日本人写的诗)歌(指和歌)同一手段也”。尽管转句写法并非一种,绝句也不一定必从第三句、第四句作起,但转句的特殊作用是不可忽略的。《送人入金华》称得上“转句入妙”,是因为它给前两句描绘的风光赋予了特定的情意,无言的明月溪水、清风楼阁由于与作者的经历结合而参予了对友人的招迎,转句起到了开辟诗境的功效。绝句往往用这种写法。骆宾王《易水送人》:“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首二句直写送别时事,三、四抒居今思古之情,转句使首二句慷慨赴义之状注入惋惜怀念之情,使前面不再仅是客观的叙述和描写,这首同是送人之作,在写法上两首极为相同。

在我国诗论中,论及转句之用的,如元人杨载《诗法家数》说:“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有实接,有虚接。承接之间,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一呼一吸,宫商自谐。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将转句在全诗中的地位说得比较透彻。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也说:“七绝用意宜在第三句,第四句只作推宕,或作指点,则神韵自出。若用意在第四句,便易尽矣。若一二句用意,三四句全作推宕、作指点,又易空滑。故第三句是转柁处。求之古人,虽不尽合,然法莫善于此也。”《送人入金华》转句独创之处,在于它不仅自然地转出结句,而且使首句与第二句陡然生色,像给那宁静安适的图画打上了一束柔光,把读者带回怀旧的梦境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