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相生《以虚笔托出实境》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藕才芽便算计听雨,是未来境界,已可希幸。(刘宏煦《唐诗真趣编》)
【诗例】
盆池五首 (其二)
韩愈
莫道盆池作不成,藕梢初种已齐生。
从今有雨君须记,来听萧萧打叶声。
【解析】
如果说《盆池》第一首,诗人是以记忆中的“旧境”移到目前,突出所希望之境,那么,此诗则是用虚拟之笔托出实境,强调了眼前景的必然性,表现出诗人乐观的生活态度及审美情趣。
诗的第一二句从反驳持怀疑态度者入手,证以眼前事实,以表示坚信不疑。意谓不要认为盆池浅狭不能容物生长,刚种下的茁壮的藕梢便是明证。“莫道”二字口气不容置疑;“已齐生”则写出初生藕梢旺盛的生命力。这两句诗起了有力的铺垫作用,因而后两句邀请对方雨中听荷及对这种未来境界的描绘,便很具有说服力。如同第一首一样,第三句“从今有雨君须记”一笔折到目前,似乎已成事实,显得满怀信心,兴味十足。所不同的是这种“雨中听荷”,不是记忆中移来的旧境,而是虚拟之境。“萧萧”二字,形声描状,确能传雨中听荷之神,既描绘出雨中荷叶欣欣向荣的情状,又表达出诗人的喜悦心情。藕荷作为一种水生植物,生命力强,同人们生活关系极为密切,既有实用价值,又有欣赏价值。“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早见于汉魏乐府民歌,洋溢着劳动者的丰收与爱情欢乐。文人一般则多着意荷花的绰约风姿。而雨中听荷赏荷兼有听觉美的神韵,具有一种不同凡俗的清新闲远的雅致。在此前似乎还无人写过,应该说这是诗人所开拓出的一种新的审美境界。“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崔雍崔衮》),稍晚的李商隐的名句,虽说意味有别,但可能由此化出。
“以虚笔托出实境”,指的是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创造出真实而生动的艺术境界。也就是诗的意境创造。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艺术是“想象力的创造物”。诗人的想象力离不开他所体验的生活原型和表象、离不开他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情趣。诗中如果表现“未来之境”,更离不开诗人的审美理想和人格情趣。即如本诗雨中听荷的艺术境界,就反映了韩愈的性格和生活理想一个侧面。
用虚笔托出实境,是诗歌创作的特点。用虚笔托出“未来之境”,更是唐代诗歌的重要特征,它因诗人的生活感受、个性气质及审美情趣不同,而显得多姿多采,其共同特点就是带有较强的理想主义色彩。唐代著名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李贺及李商隐笔下,创造了大量的这种“未来之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这是对未来幻想之想,充满乐观主义激情。“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洋溢着平叛战争的胜利喜悦,似乎还乡已成事实。至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在“未来之境”中移入“旧境”,通过时空回环交错、虚实相生,以表现羁旅之情和亲人团聚之思更是显得跌宕曲折,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