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艺术技巧·抒情写景《摹写精工》原文|注释|赏析

抒情写景《摹写精工》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吴融《秋树》诗云:“晓烟散去阴全薄,明月临来影半空。”姚伦“乱声千叶下,寒影一巢孤。”或许其有摹写之工。……思致亦不浅。(范希文《对床夜语》卷三)

【诗例】

红树

吴融

一声南雁已先红,神女霜飞叶叶同。

自是孤根非暖地,莫惊他木耐秋风。

晓烟散去阴全薄,明月临来影半空。

长忆洞庭千万树,照山横浦夕阳中。

【解析】

“摹写精工”,是指诗人在缘情体物时,能够通过对事物悉心地、体贴入微地揣摩,抓住其特点,默察其形神,然后加以刻镂描绘,从而使诗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形神兼备,“思致亦不浅”,而不是单纯地对事物的形貌进行精描细画,追求形似或逼真。晚唐诗人中,吴融作为温(庭筠)李(商隐)诗风的追随者,其诗的最大特色,在于承袭了温李诗摹写精工的特点,又能将温李的缛丽温馨引向凄凉清疏的一路。

《红树》(《对床夜语》引作《秋树》,今从《全唐诗》)摹写枫树,秋天一经霜,树叶便由绿变红,故名。“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杜牧《山行》写枫树的名句。深秋时节,夕辉映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犹如一片云锦彩霞,比二月的鲜花还要艳丽夺目。寻幽访胜、游目骋怀的诗人杜牧,看到此景,心情该有多么的欣喜激动!可是诗人吴融对此却别有会心,触发的是各种盘结于胸间的忧思,一时情不自已,于是援笔写下这首与《山行》迥异其趣的托物寄情之作。

前两句写枫树经霜“先红”。深秋,在大雁南翔的哀鸣声中,枫树的叶子已先于他树而变红。然而,“神女”是将寒霜飞洒到每棵树,每片树叶上的。诗人写此诗时,已年逾50,体弱多病,自感不久于人世,加之当时朱温专权,随意屠戮大臣,宦海风波极为险恶,自己刚回朝复官,对无辜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的往事仍心有余悸,因而心情极为悲观颓唐。枫叶变红后很快就会飘落。雁去霜飞中红叶摇摇欲坠的枫树,正是诗人在岁月煎迫、世事催逼、病痛折磨下身心交瘁的写照。从“已先红”三字中,读者仿佛可以听到诗人百感交集的深长哀叹之声。

接下来两句写“先红”的原因并自作宽解。枫树多生于南方,而眼前这棵枫树却“孤根”生长于北方寒冷之地,自然要“先红” 了。既然它植根异乡,那就大可不必惊讶其他树木能经得住秋风的摧残了。诗人是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薄宦京华,处境孤危,未老先衰,此景况正如枫树原生于南国,而今长于北方,经霜即色变一样。诗中人格化了的枫树,是诗人情感遭逢的物象化。“莫惊”二字,虽是自我劝慰之词,却曲折地见出诗人的万般无奈。

颈联“晓烟散去阴全薄,明月临来影半空”,是全诗状物传神最为精工之笔。枫树经霜,叶先红而后落,所以,“晓烟”散后,阳光下枫树的阴影斑驳疏淡,已非昔日那样浓重;皓月高照,银辉如水从树枝间渗漏下来,将树影刻镂得一半成空。诗人将晚境的凄凉、内心的孤寂、身体的衰病,借“阴全薄”、“影半空”而深折蕴藉地写出,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两句诗其所以被誉为有摹写之工,是因为诗人采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避实就虚,从树影着笔,写出了枫树兀然独立、枝干光秃的风神。这种写法,不仅状物传神,曲尽其妙,而且大大地丰富了诗的意象,给人留下了驰骋想象的余地和咀嚼回味的绵绵情韵。姚伦《感秋》“乱声千叶下,寒影一巢孤”;刘方平《秋夜泛舟》“万影皆因月,千声各为秋”;卢纶《山中古木》“半侵山影里,长在水声中”,都是运实入虚,以 “声”和“影”着笔,写秋天树木的凋零,与吴融这两句诗在艺术手法上如出一辙,因之异曲而同工,各臻佳境。

最后两句,诗人驰骋想象,以洞庭湖畔漫山遍浦的万千枫树,在夕照下仍郁郁葱葱,不见凋零的景象,反衬“红树”的先期零落与独在他乡,婉曲地道出诗人对自己衰病、飘泊的无限自怜自悲来。

此诗摹写精工的特点,除表现在颔联两句状物工切传神外,还表现在状物时笔法多变上:首联从正面入笔,颔联继之以议论,颈联从侧面烘托,末联从反面陪衬,多角度、多侧面地写枫树的先期零落,形象鲜明,意蕴深沉。语言淡雅晓畅,无一句用典,不像温李诗多用典故,“用意过深,抒藻过秾”,因而风格凄凉清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