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写景《微物传情》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问得淡绝妙绝。如《东山》诗“有敦瓜苦”章,从微物关情,写出归时之喜。此亦以微物悬念,传出件件关心,思家之切。此等用意,今人那得知! (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
【诗例】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解析】
细节在艺术创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历史学家在记述和评论历史事件时,总是更多地考虑这一事件在历史进程中的宏观意义,而较少顾及具体的细节。艺术家则不然,即便是极具历史总体感受的艺术家,也多通过一些看似琐屑的道德纠葛来反射宏伟的历史魂魄。例如对于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历史学家可对它作出民族关系、和战关系上的评判,而艺术家则不能不深情地注视这位背井离乡的汉族姑娘面对茫茫草原时的心情与眼神。在尤需以少总多的抒情小诗中,细微之物、细小之事更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微物传情”、咫尺万里也便成了诗人们习用的手法。王维的这首《杂诗》,抒强烈的思乡之情取的便是细微的自然之物,系千钧于一发,写得非常成功。
久居异乡之人忽遇来自故乡的旧友,引发出急欲了解故乡风土人情的行为是自然而然的。“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开篇两句用一种不假修饰、接近生活原态的形式,表达了抒情主人公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可问的故乡事很多很多,初唐诗人王绩的《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就列了一串长长的清单:“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院果谁先熟?林花哪后开?”如此,还仍然远未问尽,再平面地罗列百行也未必问得尽。但这位抒情主人公却压下了欲问的千言万语,只问了一个看似不值一问的细微问题:“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真真是匪夷所思,不问东,不问西,偏只问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诗没写来自故乡的友人的反应与回答,猜想他是相当吃惊且未必能够回答出来的,因为人们往往忽视习见的事物,他不一定注意到了那株不起眼的寒梅。但恰恰是这细微的一问,问得淡绝妙绝,使“游子思乡之念,昭然若揭”(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
思乡之情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总是和具体的人、事、物联系在一起的。而在具体的人、事、物中,又总有一些在思乡者的脑海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成了思乡情结的关联物,一起思乡之情,马上想到这些事物。为什么许多作家一写到故乡便会一往情深地写起故乡门前的小河、院庭中的歪脖子枣树、奶奶大蒲扇下流出的某个难忘的故事、差点被淹死的一次游泳等,关键就在于这些事物经过岁月的淘洗后已积淀到了作者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成了思乡情结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现量直觉、即目而真的性质。窗前的那株寒梅在这位游子心中就具有这样的性质,它几乎就是记忆中的故乡的缩影,一问之中,实已将种种思乡情怀尽数传达出了。这是典型化的一问,也是诗化的一问,所含的丰富内容需我们细心品味方可见出,未可等闲看了,有负诗人一片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