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艺术技巧·抒情写景《去形得情》原文|注释|赏析

抒情写景《去形得情》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吏呼二语,便当数十言。文章家所云要会,以去形而得情,去情而得神故也。(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七引陆时雍语)

【诗例】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看门。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解析】

陆时雍评点杜甫《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称之为“去形得情”、“去情得神”,这涉及到中国古代文论中的 “形神”、“言意”之辨。具体地说,无论写人、写物还是写景,不能拘泥于对外形的摹写,而应写出其中的“意”、“神”。《石壕吏》写唐朝为补充兵力的不足,县吏下乡强行拉人,连老妪都不能幸免。作者没有详细叙述官吏搜查逼问、百姓鸡犬不宁的整个过程(即所谓“去形”),而是通过“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将官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强横气势,老妇孤弱无助、任人宰割的悲苦情态写得非常传神,其中的 “呼”、“怒”与“啼”、“苦”等字,尤为点睛之笔,再加上两个“一何”,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便寓于客观描写之中。这就是所谓“得情”、“得神”。笔墨简约凝练而形象如在目前,不着一情感词语而爱憎之情分明,正是得益于去形得情、去情得神之法。

关于“言意”、“形神”问题的基本理论,源于庄子的哲学思想。“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庄子·天道》),是说语词符号无法表达“意”的精髓,因此应该“得鱼忘筌”、“得意忘言”。这就要求在艺术创作中,写人写物不可拘执于形似,不为语言藩篱所束缚,而应“写其形,必传其神,必写其心”(陈郁《藏一腴话》),应“含不尽之情,见于言外”,这也就是去形得情、去情得神之意。杜甫正是摆脱了“吏夜捉人”客观场面的实际描绘,从“意”、“神”入手,因而才以一驭万,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懂得去形得情的艺术原理,我们也就能理解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为什么具有震撼人心的强大魅力,“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没有形态的描写,却感受到作者前瞻后顾的神态,胸怀天下,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如大潮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