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相成《以诗补序》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止吊滕王,不及燕会,所以为高,且补序中所未及,又得子长论赞之法。(吴昌祺《删订唐诗解》卷六)
【诗例】
滕王阁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銮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解析】
滕王阁是唐高宗永徽初年,唐高祖第二十二子李元婴做洪州 (今南昌)都督时建造的,故称洪府滕王阁。大约20年后(据姚大荣《王子安年谱》),王勃因赴交趾省亲,路过洪府,参加了当时都督阎某在滕王阁上举行的饮宴,即席赋就了 《滕王阁序》并诗。
序文中,王勃从滕王阁的地理位置写起,历叙当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及宾主才德、高朋盛饯;再写滕王阁的壮丽及周围风光;由逸兴遄飞转入兴尽悲来的感慨,就自己的遭遇抒发对人生的思索;最后归结到自己恭逢盛筵的缘由和作“序”为赠的用心。铺排挥洒,面面俱到,而对滕王阁及其创建者滕王却只提了一笔:“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仍然是就今日宴饯而言的。有关往事的内容何以不写?这是作者的有意安排,他把对滕王的凭吊及由此触发的感慨等集中放在诗里,加以抒发。
诗的第一句,点题写滕王阁的地势,第二句即转入对阁的旧日主人滕王的凭吊:滕王阁,危楼高耸,下临赣江,远览山川,俯瞰城府,如此壮观,可当年乘鸾铃马车,佩琳琅玉饰,宾从杂沓来阁上览胜的滕王已经死去,他举行歌舞宴会的豪华场面也已成为过去。两句写尽昔盛今衰,笼括了主题,统领全篇。诗的中间四句,即明承“高阁临江渚”,就眼前之景,展开描写,而用时空交织的手法,暗扣“佩玉鸣銮罢歌舞”,寄寓今衰昔盛的感慨:今日的滕王阁,画栋、朱帘固在,却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朝暮光临,与其为伴。水光云影,悠然而逝;物换星移,岁月不居。眼前景象多么寂寞冷落啊!于是,自然地引出结尾两句:人去楼空,只有无情的江水,永恒地、徒然地流淌。情景双收,结束全篇。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听到诗人那深沉的叹息:天地永恒,人生短暂;年华易逝,好景不常啊!
十分清楚,序文中只就“今日”的盛筵进行发挥,不及滕王;诗中则由凭吊古迹着眼,“止吊滕王,不及燕会”。序文虽然铺排挥洒,面面俱到,其中心只在“宇宙无穷,盈虚有数”,“胜地不常,盛筵难再”数语之上;而这也正是这首凝练含蓄的吊古诗集中抒发的感情所在,尽管没有明说出来,只表现为一种“画外音”而已。因此,诗实际上是对序文内容的集中概括,序和诗两篇“文章”,一个主题;不过在叙写方法上有分散与集中之别; 在展现主题上有明与暗的不同,二者相得益彰,珠联璧合。
文体不同,写法各异。作家创作,要正确把握不同体裁形式的特征,作为自己构思、剪裁、叙写的出发点,充分发挥其体裁形式的优长,避免其所短,达到内容与形式的谐和。“序”这种文体,“善叙事理,次第有序,若丝之绪也。……其为体有二: 一曰议论,二曰叙事”(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尤其用骈文形式写来,则尤长于铺排藻饰,极尽描摹、叙事、议论,纵横捭阖,形散而神凝。抒情小诗,则体制短小,所贵者凝练含蓄、言简意深。王勃这篇《滕王阁序并诗》,正是充分注意到序和诗各自形式的特点,据以安排其叙写的内容和重点,并把两者较好地结合起来,做到穷形尽相地体物达意,“所以为高”。从评诗的角度讲,吴昌祺说它“补”了 “序中所未及”;若从总体说来,则是一种“诗”、“序”互补,恰似画龙点睛的关系。至于所谓“论赞之法”,刘勰说过:“赞者,明也,助也。迁《史》固《书》,托赞褒贬,约文以总录……”(《文心雕龙·颂赞》)意为: “赞”的含义就是明,就是助;《史记》、《汉书》,在篇末用赞来进行褒贬,都是拿简明的语言来进行总结。这个“赞”,《史记》中只称“太史公曰”,《汉书》才称为“赞”,其后史书,或称“论”、或称“序”、或称“评”、或称“议”,名目不一,刘知几《史通》总称为“论赞”。滕王阁诗,附在“序”后,恰恰起到总结全文,突出主题的作用,可以比之为史传之后的论赞,而首开此体者太史公,所以说: “得子长论赞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