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艺术技巧·拟喻托兴《苦吟似不经意》原文|注释|赏析

拟喻托兴《苦吟似不经意》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此诗从苦吟中得来,故辞不烦而意尽,务外者观之,翻似不经意。(岳端《寒瘦集》)

【诗例】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解析】

孟郊和贾岛并被视为“苦吟”诗人的代表,向有“郊寒岛瘦”之称。人们谈到孟郊苦吟风格的诗,往往举出其诗集中一些蹇涩苦僻,刻琢雕镂的作品。岳端则以为这首向被看成朴素自然的《游子吟》,也是“从苦吟中得来”。不失为读孟诗一得。

此诗赞颂母爱,表现纯真的孺慕之情。其以朴实的语言,形象的比兴,道出了人人心中所怀有的美好感情,而流传千古。

歌颂母爱是一个大题目,诗人完全可以洋洋洒洒写上一篇长诗,然而此诗只有短短六句,艺术效果异常感人,这不得不归功于诗人构思的巧妙。所谓“苦吟”,首先是指诗人为获得巧思而付出艰苦的思维劳动。若无苦思,难有巧构,二者在通常情况下表现为一种正比例的协调关系。此诗构思的巧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选材之巧。慈母的爱可以衍化为许许多多具体的行为,诗人没有去罗列众多的事例,而是从无数事情中选出一件非常平凡,而又特别能够体现母爱的小事——为临行的游子缝纫衣服,以此来描写母亲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一滴水可以见大海,一件小事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心襟,这个道理同样适合文学(包括诗歌)创作。选择一个适当的、具有浓缩的蕴含成分的细节小事,对于诗歌创作来说,可能就是预示着已经接近成功的边缘。(二)疏密关系之巧。此诗由两部分构成,前四句直叙母爱,后二句以比体出之,“寸草”比子女,“三春晖”比母爱,说明子女再尽心尽力 ,母亲的恩爱也是报答不尽的,所以在双方中,子女永远是有所负的一方。以上两部分内容,前者具体,后者较为概括,由具体过渡到概括,经过一次明显的结构性跳跃。而在意蕴按排的密度上,前密集后疏朗,密者写足缝衣本身的事象意态,疏者宕开一笔,充分拓展思维空间,使孺慕之情在翩翩遐思中得到延展升腾。一密一疏,一张一弛,使短短六行诗有波有澜,意绪的表达由点及面,构成结构的完整和情蕴的充足。(三)结尾之巧。比兴之体加上以问句作结,使本诗结尾给人以言已尽意犹无穷的感受。钟惺赞道: “仁孝不言,自然风雅。”(《唐诗归》)以上三点构思之巧,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精思苦虑,巧构实出于苦思。此外,像“密密缝”、“迟迟归”,“寸草”、“三春”,选词属对,都颇费斟酌,精当难移,这些地方也都流露出作者一贯的苦吟痕迹。

尽管如此,此诗读起来,与孟郊其他许多作品相比,确实顺畅、明达、平易得多,全无寒苦、僻涩之感,因此,人以为其“似不经意”出之,并非没有道理。其实,此诗的特点正在于内在的苦思巧构与外观的朴素自然相统一,“苦吟”于其内,“似不经意”于其外。看几例孟郊素被认为寒涩诗风的句子,“厚冰无断文,短日有冷光”,“生随昏晓中,皆被日月驱”,“如何不自闲,心与身为仇”,“江蓠伴我泣,海月投人惊”,皆思深词琢,气促调苦。《游子吟》出于苦吟与上述诸诗相似,晓畅自然的体貌特征则与诸诗大不相同,它代表着诗人苦吟风格的另一方面。

我国古代诗论对于苦吟似不经意这一创作经验多有总结。与孟郊同时代的诗论家皎然反驳“不要苦思,苦思则丧自然之质”的说法,“此亦不然。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象,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诗式》)清代刘熙载说:“西江名家好处在锻炼而归于自然。”(《艺概·诗概》)古代诗人也往往将苦思锻炼而归于自然作为诗歌创作一重高境来追求,写出了许多既易读又耐反复咀嚼回味的优秀作品,《游子吟》则是其中著名的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