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艺术技巧·拟喻托兴《比拟》原文|注释|赏析

拟喻托兴《比拟》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诗不难于写景而难于指事,此全用比体,有《小雅》之遗风焉。(吴昌祺《删订唐诗解》卷二)

【诗例】

古风五十九首 (其二)

李白

蟾蜍薄太清,蚀此瑶台月。

圆光亏中天,金魄遂沦没。

螮蝀入紫微,大明夷朝晖。

浮云隔两曜,万象昏阴霏。

萧萧长门宫,昔是今已非。

桂蠹花不实,天霜下严威。

沉叹终永夕,感我涕沾衣。

【解析】

魏源《诗比兴笺序》说:“词不可以径也,则有曲而达焉;情不可以激焉,则有譬而喻焉。”这就是说中国古代诗人关心政治兴亡,用诗来作讽刺手段的时候,话不能直说,情不能激烈,而要用委婉表达的比拟手段。前苏联理论家马依明说,艺术家“常常不单是形象地思考,而且还是比喻性的思考。毫无疑问,比喻是创造形象的重要方式之一。”(《外国理论家、作家论形象思维》) 以比拟为讽刺手法,早见于《国风》、《小雅》和《离骚》。而全篇用暗喻这种比拟却是始自阮籍《咏怀》以及陈子昂《感遇》中的一些诗篇。朱熹说:“太白《古风》两卷,皆自陈子昂《感遇》中来,亦有全用其句处。”(《唐诗品汇》引)而这首《古风》:“蟾蜍薄太清,蚀此瑶台月。”也正类似《感遇》第一首: “微月生西海,幽阳始化升。”而这两篇全是用隐喻写的,可以说通篇是做比喻性的思考。

诗的首二句说:“蟾蜍薄太清,蚀此瑶台月。”这是从月蚀说起,《淮南子·说林篇》据民间传说曾讲:“月照天下,蚀于詹诸(即蟾蜍)”。而这首诗说蟾蜍侵入天上,侵蚀了月亮,就是用《淮南子》上的说法,古代又有把月亮比做皇后的,所以这句潜藏的意义则是暗喻皇后被奸邪迫害。下二句说:“圆光亏中天,金魄遂沦没。”是说月光既因被蚀而亏,随后满月的光辉就完全丧失了。这四句暗喻的正是唐玄宗娶武惠妃入宫后得宠,迫害王皇后,月光亏而金魄没,便是指开元十二年(724)王皇后被废,因忧恨而死的事。

诗的第二段写:“螮蝀入紫微,大明夷朝晖。浮云隔两曜,万象昏阴霏。”这表面上也是写天象的,但中国古代认为螮蝀代表阴邪女子,纬书《春秋潜潭巴》中还说:“虹出日旁,后妃阴胁主。”紫微本是中国所说的天上紫宫星座,它代表皇宫,这句正是指武惠妃入宫。第二句大明指太阳,自然暗指的是皇帝,夷朝晖就是说泯没了它早晨的光亮。《古诗》:“浮云蔽白日”,本来就是指奸邪惑主的意思,而第三句“浮云蔽两曜”,就是说日月间的关系被奸邪所破坏,那就是指武惠妃离间,使玄宗憎厌王皇后。第四句“万象昏阴霏”则是指玄宗宠武惠妃,便使朝政处于昏乱状态。总之,以上所写表面上是天象的变化,而实质则是指宫廷中产生的祸衅。这种写法的特点,正可以用但丁的话来解释,他说:“我们通过文字得到是另一种意义;而通过文字所表示的事物本身所得到是另一种意义。头一种意义可以叫做字面意义,而第二种意义则可称为譬喻的或神秘的意义。”因为第二种意义是不好写的,是有顾虑的,不便于明说,因此吴昌祺说:“诗不难于写景,而难于指事”,所以 “全用比体”。

第三段:“萧萧长门宫,昔是今已非。桂蠹花不实,天霜下严威。”则是用比较明显的比喻来指斥王皇后因无子而被废的不当。汉代长门宫是皇后被废所居的地方,这里是用汉武帝陈皇后被废居长门宫的事作比较的。萧萧指长门宫的冷落寂寞。“昔是今已非”,“昔是”指汉武帝的陈皇后因嫉妒被废是应当的。“今已非”则指王皇后是当时被称为贤良具有高尚品德的皇后,她的被废则是荒唐的,错误的。“桂蠹花不实”句则用汉成帝无子,民间谣云“桂树花不实”的比喻,比喻王皇后无子。“天霜下严威”比喻唐玄宗因此对王皇后作了严酷无情的处置。由于这件事是由玄宗贪恋女色才把皇后废黜,正是朝政昏乱的萌芽,太白对玄宗这种做法会导致政治昏乱有先见之明,所以才写了这一首《古风》,写得也很沉痛。因此结尾对上述不幸的现象作哀痛的表示说:“沉叹终永夕,感我涕沾衣。”但更不幸的是武惠妃又早死,而杨太真入宫了,乱源一启,就不可收拾。李白这首诗全用暗喻,特别是前半全用象征性的比拟。黑格尔很喜欢东方诗这种象征性比喻特点,曾说过:东方诗在运用图景和比喻方面特别显得辉煌富丽,这一方面是由于东方诗的象征倾向,必然要使诗人在周围寻找可以比拟的类似现象。这一评语对李白所写的这类《古风》诗是特别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