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艺术技巧·修辞用韵《借商妇抒感》原文|注释|赏析

修辞用韵《借商妇抒感》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琵琶引》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比兴相伟,奇托遥深,其意微以显,其音哀以思,其辞丽以则。《十九首》云:“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及杜甫《观公孙在娘弟子舞剑器行》与此篇同为千秋绝调,不必以古、近、前、后分也。(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诗例】

琵琶行 (节录)



白居易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行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量曲红绡如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汝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解析】

白居易《琵琶行》系传世这作。其流传不衰原因正因诗中有寄托之意,非同寻常的叙事抒情之作。这寄托深意也正是采用借商妇抒满腔迁谪之感。据白氏诗前小序可知,白居易此诗写作是由于上书言事得罪权贵被贬江州司马之后,而被贬之实质,乃是由于诗人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弊端诗作。所以诗人对自己这一迁谪是心怀不满的。他在小序中所谓“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就是一个很好证明。“怡然自安”,不过是一时的自我麻痹之词,一旦遇到适当时机,偶有触发,还是要爆发的。果然,听到了琵琶女一席话后,才发觉自己与其有相类似的命运,因而发生共鸣,将自己满腔悲愤之情,倾注于字里行间,借琵琶女——商人妇这一形象,表示自己的不幸与不平。感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肺腑之言。这种借他人酒杯以浇自家胸中块垒手法实在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技巧中司空见惯之笔,本不足为奇,但就白居易《琵琶行》中这一技巧运用而言,还有其独特这处需我们加以留意的,那就是,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当他仕途坎坷感涌上心头之时,借以贯注其不平之感的对象的选择,体现了诗人难能可贵的平民意识。且听听许多非议白乐天之语,就不能从反面理解这一点。宋戴复古《石屏诗集》卷二中有诗批评白乐天“平生多为达者语,到此胡为不释然?弗堪谪宦便归去,庐山正接紫桑路。不寻黄菊伴渊明,忍泣青衫对商妇。”言下之意,以为白居易对商妇而泣有失体统。明代宋濂在《宋学士全集·芝园续集》中也指责白居易“不善处患难矣,”声称“要以浔阳半江水,洗去其千年移迹。”清代查慎行说得更明确“男儿失路虽可怜,何至红颜相尔汝。”(《琵琶亭次宋郭明复韵》)据清代舒梦兰介绍,在舒梦兰时代,竟有人认为白居易 “越礼惊众,有玷官箴”,斥责白 “犯教败俗”,要烧毁琵琶辞,拆毁庐山草堂。凡此种种,足见白居易借商人妇浇自家块垒也不被后世封建卫道士见容,也由此可见白居易此种艺术手法运用也并非只是一种艺术技巧的承传与发扬。

这一手法承传关系,除爱新觉罗·弘历评论说其渊自《古诗十九首》及杜甫《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行》外,清代田雯《古欢堂集》也明确说“白香山《琵琶行》一篇从杜子美《公孙大娘舞剑器》诗得来。‘临颖美人在白帝,法曲妙舞神扬扬。与予回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杜以四语,白成数行,所谓浣法也。凫胫何短,鹤胫何长,续之不能,截之不可,各有天然之致。”这番话说出了白居易《琵琶行》学习了杜诗而又有其独创的一面,很是公允,同爱新觉罗·弘历的意见可谓不谋而合,当然,再往上溯,其端倪可追及到《古诗十九首》。艺术创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继承而又创新的过程,单纯的继承而无创新,就没有了生命力。而要创新,是要承担失败和被误解、被非议的风险。白居易“借商妇抒感”这一小小风波也说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