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赠李司空妓》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赠李司空妓

鬟鬌梳头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注释】

(1)鬟鬌(wǒtuǒ):亦作倭堕。古时妇女梳的一种云状的发髻。

(2)杜韦娘:原为唐时一歌妓,其名后用作唐教坊曲名,唐崔令钦《教坊记》中即有《杜韦娘》曲。后宋人借其曲名,作词调名。此处泛指歌女唱的时行曲调。

(3)司空:唐朝官名,此处指唐大臣李绅,曾任司空。

(4)江南刺史:指作者自己,他曾在江南连州、朗州、苏州及和州等地作过刺史。

【赏析心得】

据唐孟启《本事诗·情感》及《唐宋遗史》等有关资料记载,大约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游金陵,经扬州、楚州(山阳),于唐文宗大和元年(827)才到达洛阳。诗人从唐永贞元年(805)被贬,到此已历经二十三个年头,才脱离谪籍。早年血气方刚的青年,如今熬成鬓发已白,年近花甲之老者。第二年,即大和二年(828)春,他到京城长安任主客郎中,迁集贤殿学士,担任整理图书的闲职。作者官职虽然不大,但在当时名气却很大,时称“诗豪”“国手”,不少达官贵人争相结交。其中有一名曾作过司空大官的李绅,正好从外罢镇回京,因仰慕他的才学,厚设饮馔,请他到家喝酒。酒酣之际,李绅还把妙龄歌女叫出来,当场轻歌曼舞,给客人助兴,一个个为刘禹锡把盏敬酒。哪知诗人刚脱谪籍,又任闲职,正是十分郁结之时,对歌女的频频劝酒很不习惯,心情极不舒畅,但又难却主人殷勤之意,于是即席赋下上面那首诗。

主人李绅,当时并未完全理解诗的含意,以为诗人对自己的盛情款待表示感谢,特意写下这首诗来赞颂他呢。

这首诗的真实意思是什么呢?“鬌梳头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诗人运用白描手法,先写出歌妓的美妙情态。首句即写歌妓高高的发髻,赞为“宫样妆”,给人以奇特高尚之美感。接着,写她们唱的歌,也十分时行,比喻为唐教坊名曲“杜韦娘”,非常动听。同一桌宴席,同一样歌舞,作者在第三、四两句却采用分写手法,“惯”与“不惯”,各表一枝。第三句写位居高位的司空,对歌舞为饮酒助兴“司空见惯”,认为是平常之事。第四句则写对于久处江南偏远之地的被贬小官,却是很不习惯,甚至引发对不幸往事的回忆,简直悲伤欲绝,肠子都要断了。

从此,“司空见惯”就成了千百年沿用下来的有名成语典故,用来比喻对某种事情、某种现象看惯了,就不足为奇、无所谓了。

值得警醒的是,这位对宴席上轻歌曼舞“司空见惯”的司空大人,早期也曾写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反映农民悲惨命运、劝惜劳动成果的好诗篇。由此看来,对享乐生活的“惯”与“不惯”,取决于他们贴近社会现实和同情人民疾苦的程度。李绅官至宰相、司空和节度使(藩镇),而刘禹锡却被贬谪二十多年,这两位封建士大夫与劳苦大众的距离,前者渐行渐远,后者渐行渐近。所以,文学史上刘禹锡诗名远扬,他写的许多名句脍灸人口,至今广为流传。而李司空的诗作则如昙花一现,很快就凋落萎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