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秋浦歌十七首(选三)》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一)(1)

醉上山公马(2),寒歌宁戚牛(3)。

空吟白石烂(4),泪满黑貂裘(5)。

【注释】

(1)这是《秋浦歌十七首》的第七篇。

(2)山公:即山简(字季伦),西晋名士、大臣山涛之子。晋惠帝永嘉三年(309),简出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于时四方寇乱,天下分崩,王威不振,朝野危惧。简优游卒岁,唯酒足耽。”(《晋书·山简传》)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山季伦(山简)为荆州,时出酣畅。人为之歌曰:‘山公时一醉,径造高阳池。日莫(暮)倒载归,酩酊无所知。复能乘骏马,倒著白接篱(古时的一种头巾)。举手问葛疆,何如并州儿?’高阳池在襄阳,疆是其爱将,并州人也。”从此,便以山简嗜酒,醉后常倒戴头巾,倒骑马来形容醉后潇洒可掬的形态。

(3)宁戚:春秋时齐国大夫。原为卫国人,一作宁武。他怀才不遇,隐于商贾,宿齐东门外。桓公外出,他正在喂牛,叩角而歌。桓公闻而异之,谋于管仲。管仲根据他的特长,向桓公推荐,遂任为大田(农官),主管农事生产。

(4)白石烂:宁戚欲仕齐,候桓公出,牵牛叩角而歌曰:“南山粲,白石烂。短布单衣裁至骭。生不逢尧与舜禅,长夜漫漫何时旦?”

(5)黑貂裘:《战国策·秦策》: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

【赏析心得】

李白《秋浦十七首》中,这是唯一没有描写秋浦风物,而又连用三个典故的一首绝句。大多数选本未选这首,其实,这一首恰恰突出反映了他在秋浦的真实心境,也集中反映了他的历史观和从政水平,很值得探讨。

“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绝句开首两句,就提出两个历史人物的典型事迹。一个是西晋末年的山简(字季伦),另一个是春秋时期的宁戚。山简在荆州时,时常出去酣畅饮酒,虽酩酊无知,尚能倒戴头巾,倒骑马背而归。而宁戚原是春秋卫国人,他怀才不遇,隐于民间,知齐桓公为首开春秋时代大国争霸的第一霸主,又有管仲辅佐,厉行改革,齐国日益富强,故伺机向管仲、桓公自我推荐,为齐大夫,一展平生抱负。“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后两句,一句仍是宁戚之事,另一句则是战国时苏秦在秦求仕碰壁之典故。苏秦,字季子,东周洛阳人,从师鬼谷子,研读纵横之术,游说于乱世中求存图强、争雄称霸的各国诸侯之间。他向秦惠王上书十次,意见始终未获采纳。这时,他穿的黑貂皮裘也破损了,带去的百斤黄金也用尽了,只好打着绑腿、穿着草鞋、背着书囊狼狈回家。这首绝句,就这么简单,讲了三个历史人物并不完全的历史故事。但我们认为,通过诗人引用三个人物的视角,却可以窥见天才诗人对他们的评价并不全面。山简、宁戚和苏秦他们都是我国历史上有所建树的政治人物,但他们的成功或潇洒与诗人的情况却迥然不同。

先谈山简,他是名门之后,晋朝大臣山涛之子。山涛曾为晋朝吏部尚书,即现在的“组织部长”,他有一个最出名的典故,就是“山公启事”,每选拔人才,必亲自加评论,荐贤举能,知人明鉴。这可能是我国最早的“选拔公示”吧!所以,山简连同他的儿子山遐(字彦林,即山涛之孙),都是幸运的官后代,仕途亨通,他们自己也争气,为官尚能公正自洁。然而,山简又是不幸的,西晋末年,八王之乱长达十六年,国力消耗殆尽,四方寇乱,天下分崩,朝野畏惧。山简虽身为西晋大臣,为统率荆湘交广四州大都督,却也无回天之力。在这种形势下,他只有“优游卒岁,唯酒是耽”。他的“醉”及“潇洒”都是假的,只不过是掩饰内心深处的“无奈”罢了。诗人李白所处的时代,也面临安史之乱,就像山简不能制止八王之乱一样,作为一介布衣,秋浦游客,他更不能有所作为,也只能饮酒酣畅,寄情山水,诗人说,“醉上山公马”,这倒说出了他们的共同之点。

苏秦、宁戚可就完全不同了,他们都是奋斗型成功的历史人物。苏秦说秦失败后,并未结束。他回到老家,连父母、妻嫂都给予白眼,但自己毫不气馁,连横转为合纵,调整策略方向,刻苦钻研兵法,悬梁刺股。一年之后,重新出山,终于获得成功,拜为燕、赵、韩、魏、齐、楚合纵约长,身佩六国相印。秦国15年内不敢兵出函谷关。

宁戚仕齐,故事同样曲折。宁戚本卫国人,长途跋涉到齐,以放牛寻觅仕齐机会。一天,齐国相君管仲出城至峱山,宁戚短褐单衣、破笠赤脚,放牛山下,求见管仲。管仲问其所学,应对如峱,就留下书简约他三日后等齐桓公来时交呈上去,等齐桓公乘兴到时,他又故态重演,短褐单衣,破笠赤脚,走在路旁,敲着牛角,唱着歌儿:“南山灿,白石烂,中有鲤鱼长尺半。生不逢尧与舜禅,短褐单衣才至骭。从昏饭牛至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桓公听了,命左右将其拥至车前,问他为什么要讥刺时政。几乎要斩他。宁戚却毫不害怕,待到松绑之后,他才从怀中取出管仲的推荐书,并说:“我听说贤君择人为佐,贤臣择主而辅,若君好谀恶直逼我,那我宁死也不出相国之书!”宁戚的话与我们现在改革的双向选择何其相似!于是,桓公于灯烛之下,遂拜宁戚为大夫。

由此看来,诗人李白与苏秦、宁戚的求仕展志之路大相径庭。首先,时代形势不同,苏、宁两人处春秋、战国时代,各国诸侯求存图强,成就霸业,求才若渴,而李白却处于大唐王朝即将从巅峰跌落的前夕,皇帝昏庸,奸相当道,压制人才,堵塞言路。其次,求仕途径不同。苏、宁两人不怕挫折、百折不挠,想方设法达到进取目的,可李白却天生傲骨,诗才横溢,皇帝老子激赏,宰相大人磨墨,怎么会有“黑貂凋敝”“悬梁刺股”“短褐单衣,叩牛寒歌”那些事儿。第三,辅佐对象双向选择。“鸟择良木而栖”,辅佐谁?这是有无政治头脑的关键标志,苏秦说秦失败,马上转向六国;宁戚有了相君管仲的推荐,还要反向考核齐桓公。后来的事实证明,诗人李白并不具备这样的政治素质。永王李璘起兵,派人说动李白入幕,人不假思索,便欣然前往,这就铸成了他一生最大的悲剧——流放夜郎。而与他同隐的许巢父,则就理智回避,没有卷进去。他不知道,天下大乱,当务之急不单是平安史之乱,最重要的是维护国家的统一大业,谁背离这个方向,谁就不得人心,注定要失败。李白政治上的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二)(1)

渌水净素月(2),月明白鹭飞(3)。

郎听采菱女(4),一道夜歌归(5)。

【注释】

(1)这是《秋浦歌十七首》的第十三首。

(2)“渌水”句:碧绿溪水比明月更清澈。

(3)“月明”句:明月之夜,男女采菱,互相对歌,惊动白鹭飞了起来。

(4)“郎听”句:采菱郎一边采菱,一边侧耳倾听采菱女美妙、动听的采菱歌。

(5)“一道”句:采菱结束,满载而归,男女对歌,一路唱着返家。

【赏析心得】

当菱角熟了的时候,吴楚风俗,男女无间,相与采之,并唱菱歌互为问答。这首小诗,就生动描写了月明之夜采菱归来的生动场面。“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这两句静中有动,先静后动。月光洒落江面,碧绿的溪水映照着夜空,水中的明月比天上的那轮更为素净清澈。宿眠在岸边的白鹭在明月下突然一只只扑腾飞起,是谁惊醒了它们?“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啊,原来是满载而还的采菱晚归男女,他们一边走一边对歌,一道回家,间或欢声笑语,一路嬉闹,可把那些睡眼蒙眬的白鹭吓坏了。

(三)(1)

炉火照天地(2),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3),歌曲动寒川。

【注释】

(1)这是《秋浦歌十七首》的第十四首。据《新唐书·地理志》:秋浦有铜有银,是唐代铜、银产地之一,此诗咏鼓铸冶炼之景。

(2)“炉火”、“红星”两句。炉火:冶炼之炉火。红星:火星。这两句是说,冶炼的炉火照亮了天地,冶炼炉中的火星在紫色烟雾中迸射飞溅。

(3)赧郎:被炉火映照得脸色赤红的年轻冶炼工人。这两句是说,明月之夜,年轻的冶炼工人被炉火照得赤红,一边挥汗劳动,一边大声歌唱,那热烈粗犷的歌声,好像把寒冷的河水都震动起来了。

【赏析心得】

这是一幅描写古代冶炼工人,于寒夜明月下,高歌劳动场面的壮美图画,它在李白的众多诗歌中仅此一首,就是在我国古代诗歌中也是罕见的,因而极富思想性和艺术性。“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诗人描写出壮观的冶炼场面,红彤彤的炉火照亮了天地,炉中的火星在热气腾腾的紫烟中迸射飞溅。“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诗人以无限深情,热烈赞美年轻的劳动者,炉火映照和紧张操作,使这些赧郎脸上泛着红光,即使明朗的月光,此时也黯然失色。他们一边挥汗劳动,一边愉快歌唱。那粗犷豪放的歌声,在寒冷的江面激荡,似乎把江水都震动起来了。

这首小诗,就是一首劳动赞歌。天才的诗人将古代冶炼工人称之为赧郎,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新名词,它将冶炼劳动者的高大健壮、羞涩、纯真的形象展现无遗,同时又深刻揭示了他们愉快欢乐、纯真无染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