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燎》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夜如何其?①  现在夜里啥时光?

夜未央,    长夜漫漫天未亮,

庭燎之光。②  是那火炬烧得旺。

君子至止,③  诸侯朝见快来到,

鸾声将将。④  远处车铃丁当响。



夜如何其?   现在夜里啥时光?

夜未艾。    夜色濛濛天未亮,

庭燎哳晰。⑤  是那火炬明晃晃。

君子至止,   诸侯朝见快来到,

鸾声哕哕。⑥  铃声渐近响丁当。



夜如何其?   现在夜里啥时光?

夜乡晨。    长夜将尽天快亮,

庭燎有煇。⑦  火炬渐熄烟气香。

君子至止,   诸侯朝见已来到,

言观其旂。⑧  只见旌旗随风扬。



(程俊英译)





【注】①其(ji):表疑问的语气词。②庭燎:宫廷中用麻秸等物扎成的火炬,用以照明。③君子:指朝见周王的诸侯。止,语气词。④鸾声:车铃声。⑤晰晰(zhe):微明。⑥哕:音hui。⑦煇(xun):烟光相杂貌。⑧旂:绣有交龙,竿头系铃的旗。



《庭燎》一诗赞美周宣王勤于政事。作者没有脱离具体形象,抽象地创作一首对任何君主都适用的赞美诗,而是通过对周宣王一次视朝前的举止行动、心理活动的描摹刻划,塑造出一个自勤于政的中兴君主形象,这种创作手法产生于数千年前的《诗经》时代,值得重视。本诗共三章,作者塑造周宣王形象亦分三步完成。

每章诗的前两句描写宣王夜间问时之早晚的情形。“夜未央”、“夜未艾”之“央”、“艾”同义,训为“尽”;“夜乡晨”犹言“夜向晨”,天将晓也。这里的三个时间词所表达的时间概念是模糊的,大致指夜色将尽未尽时刻,在这不明显的三段时间变化中,作者描写了宣王频频问时这一细节,从而使读者窥见宣王急于视朝理事的心理。这一举动的客观描述,采用窥一斑以见全豹的手法,凸现了宣王为政自警,夜不安寝、励精图治的形象。

各章第三句,从表面看写的是庭燎燃烧的变化,稍进一层,可以看出火炬燃烧发生的光亮变化是作者借宣王的视觉观察来表现的,火炬由明亮到微亮,进而到烟光相杂,暗示着时间的缓慢推移。一方面是宣王急于视朝理事的心理活动,另一方面则是时间分秒交替的迟缓,一急一缓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样宣王心中长夜难捱的焦急情绪也就格外突出。以庭燎细小的变化来写人物细腻的心绪变化,正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作者的高妙正在于此。

诗写到上面,一个宵衣旰食的中兴君主形象已跃然于纸上,但作者犹嫌刻划不足。诸章诗的最后两句再作渲染,这里,作者集中笔墨写宣王对夜间宫庭外动静的观察注视。“鸾声将将”与“鸾声哕哕”侧重听觉描写,“将将”即“锵锵”,形容系在马颈上鸾铃发出的急促悦耳的声音,“哕哕”形容铃声的舒缓而有节奏。这种由急促到舒缓的铃声变化是微妙且历时颇久的,在宫庭之上的宣王能感觉到这种变化,可见其专注,他大概在推想各路诸侯驰赴早朝的情形:披星戴月,一路疾驰,将近宫门唯恐惊动天子,诸侯们放慢了马步,缓缓接近。宣王的推测不错,你看,那绣着交龙的彩旗在晨曦中已经依稀可辨了(“言观其旂”)!这段描写十分精彩,它将宣王由盼望“君子”来临的急切,到迎来“君子”的喜悦的复杂心理变化刻划出来了。诗至此戛然作结,至于此后各路诸侯会齐,“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那种庄严肃穆,宏伟壮观的早朝景象,也都在作者妙笔之下传达给了读者,令人掩卷遐想,回味无穷。

《庭燎》一诗写景雍容华贵,庄严肃穆,富于气象;描写人物行动逼真传神,呼之欲出;刻划人物心理真实细致,入木三分,以人物举止行动、心理活动的描摹,景物的烘托渲染塑造出丰满的形象,而用睹竿知影之法见出作者的歌颂赞美之情,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歌颂,远远胜过空泛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