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不我与,其后也处。
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据朱熹《诗集传》:“江沱之嫡妻不及媵妾,而媵妾不怨。”今古文家也大抵以为:此言嫡妻、媵妾间关系之诗。谓媵妾被妒不怨,嫡妻亦能自悔。作此乐章,讽诵之义也。另:方玉润疑此诗是“商妇为夫所弃”之词,谓有往来大江汜沱之间商人乐其新婚而忘其旧姻,其妻抱怨自伤而作。此处不作考证,仅从其内容来看应是一个被遗弃的女子表现内心怨艾悲愤的歌曲,也表现了她仍希望重归于好的痴情。
此诗首章表现女子的哀怨和希望。“江有汜,之子归。”汜,江河支流复与本水合流。归,娶妻。滔滔的江河分出了一条支流,你把那人迎娶回家了。“不我以”,以、与两字相通,在一起。《诗集传》:“能左右之曰以。谓挟已而偕行。”不和我在一起了。不和我在一起,“其后也悔”。将来有你后悔的日期。
首章由“江有汜”起兴,比喻女子与其所爱的人原来就象滔滔滚滚的江河水那样融洽、欢快、亲密无间,然而现在江河突然出现了一个支流——那人独自归去了,而且娶了新妇。“之子归,不我以”表现了女子无限的悲伤和怅惆。第一个“不我以”是对现实的痛苦的陈述和确认,第二个“不我以”是在语调上稍微停顿之后对上句的重复,一则加强了女子这种失落感,另外也有承上转折的意思,“其后也悔”,寄托了她的天真的希望:希望她所爱的人能够回心转意,能象支流回归江河那样,重新投入到她的怀抱里来,象原来的江河那样,汇合为一,融为一体。
第二章表现女子盼望有朝一日还能相处如初。“江有渚”,渚:水中陆地。滔滔的江河中有一块沙洲。“之子归。不我与”,与:在一起。那人独自归去娶妻了,引起我无限的忧愁,再重复一边“不我与”,然而仍然寄托希望:“其后也处”。处,安,得其所安。虽然现在不和我在一起,但愿以后还有归期。
这一章开首以“江有渚”起兴,依然通过伤心的歌唱表现女子的哀怨:“之子归,不我与!”与首章一样,仍然寄托希望,但希望已经比较渺茫了。从“不我与”到“其后也处”较之首章,转折显得突然、生硬,表现女子的希望是多么不切合实际,多么渺茫,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然而这种在冷酷现实下近似幻想的希望,恰恰表现了女子忠于所爱、始终不渝的那种痴情。这一章在内容上和感情的变化上又进了一层。
第三章女子由希望而绝望,而怨愤、诅咒。“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滔滔的江河分出了一条沱河,那人娶妻抛弃了我,绕道而行,连我们的家门也不过。“不我过,其啸也歌。”不过我的家门,将来看你后悔唱悲歌。
这一章由“江有沱”起兴,沱:水流到别处。滔滔的江河毕竟是分出了一条小河,已经是无可挽回了,“不我过”,写出了男子绝然的背弃态度,没有丝毫留恋地走了,甚至连我的家门也不过。“不我过”,也表现了女子的极度的失望和愤慨。“不我过”,再重复一遍,由绝望而愤慨而切齿,终于发出诅咒:将来总有你后悔的一天,到那时看你伤心后悔、痛苦悲歌吧!
感情至此达到了高潮,全诗也就戛然而止。
全诗三章,每章五句,除最后一句为四字外,其余均为三字,第四句重复上句以增强语势。全诗三章结构相同,句式重迭,每章稍换几个字,却又步步加深语意,加强语势,产生了感情层层递进的艺术效果。由于重迭的句式,更富于节奏感、音乐美,保留了民歌的风味。
这首诗以江水起兴,以流水比喻爱情,两人相爱时,如滔滔江河,奔流欢畅,当男子负心离去时,如江河分出了支流,一去不回头。以流水喻爱情的例子,在古今民歌中屡见不鲜。如《川乐情歌》:“送郎看见一条河,河边一个回水沱。江水也有回头意,情哥切莫丢了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