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有诸己而后求诸人》原文|注释|赏析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51〕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52〕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53〕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54〕,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55〕哉!”

唯仁人放流之,迸〔56〕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57〕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58〕人之性,菑〔59〕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60〕。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61〕,不仁者以身发财〔62〕。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63〕非其财者也。

孟献子〔64〕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65〕,伐冰之家〔66〕不畜牛羊,百乘之家〔67〕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68〕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69〕小人矣。彼为善〔70〕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注释〕  之:对。以下四句同此。辟:偏。  贱恶:轻视,厌恶。  哀矜:同情,怜惜。  敖:骄傲。惰:懈怠。  鲜:少。  硕:大。  君子:这里指治国者。  事君:奉侍君主。  弟:悌,敬爱兄长。  长:这里指上司、长官。  如保赤子:此为周成王告诫康叔的话,意为保护平民如母亲养护婴孩。  中:符合(标准)。  贪戾:贪婪、暴虐。  机:关键。  偾(fèn)事:败事。  帅:统率,率领、领导。  有诸己:为自己所有。  藏:积藏。恕:恕道。  喻:使……明白。  上:指国君或统治者。老:尊敬。  长:尊重。  恤:体恤、周济。孤:幼年丧父称孤。  倍:通“背”,背弃。  絜(xié)矩之道:挈是衡器,矩是度器,此指衡量的标准,即以己心度人之心的恕道。  交:施加。  只:语气词,哉。这二句诗引自《诗经·小雅·南山有台》。  节:高大。  维: 发语词,无义。岩岩:险峻的样子。  赫赫:显耀光明的样子,引申为权势显赫。师尹:太师尹氏。太师是周代的三公之一。  具:通“俱”,都。尔瞻:即“瞻尔”,望着你、注视着你。这四句诗引自《诗经·小雅·节南山》。  辟:偏私,偏差。  僇:通“戮”,杀戮。  丧师:失去众人,即丧失民心。  克:能够。  仪:即“宜”。监:鉴戒。  峻:大。这四句诗见《诗经·大雅·文王》。  此:这样、这么。  外本内末:轻视根本,重视枝末,意为主次颠倒。本,指德;末,指财;外,轻视;内,重视。  争民:与民争利。施夺:施行劫夺。  悖:通“背”,违背。言悖而出:把不合道德规范的话说出去。  亦悖而入:也会从百姓那里听到同样不合道德的话。  货悖而入:搜刮百姓的钱财。亦悖而出:钱财被百姓抢去。  《楚书》:楚国古书。  舅犯:春秋晋文公舅狐偃,字子犯。  亡人:流亡在外的人,指晋文公,当时他逃亡于外国。  《秦誓》:《尚书》篇名。  一个臣:《尚书》中写为“一介臣”。  断断:诚实专一的样子。  休休:宽容的样子。  彦:卓越。圣:明智。 〔51〕 不啻(chì):不只,不止。 〔52〕 尚:差不多。 〔53〕 媢(mào)疾:妒忌。 〔54〕 违:作对,离弃。俾不通:压制,使不为上级所知。 〔55〕 殆:危险。 〔56〕 迸(bǐng):同“屏”,屏弃、驱逐。 〔57〕 命:郑玄说当作“慢”,程颐说当为“怠”字之误,两说意相近。因此,这里“命”当解为怠慢。 〔58〕 拂:违背。 〔59〕 菑(zāi):同“灾”。 〔60〕 大道:原则。 〔61〕 发:起。以财发身:意为散财得民。 〔62〕 以身发财:意为冒死发财。 〔63〕 府库财:仓库里的财宝,这里意为抢夺不去的财宝。 〔64〕 孟献子:鲁国贤大夫仲孙蔑。 〔65〕 畜马乘:指士刚被任为大夫。四马为“乘”,士被任为大夫,才开始备有车子,驾四马。不察:不关注。豚(tún):小猪,猪。 〔66〕 伐冰之家:卿大夫之家。这一等级的家庭在丧祭时才能使用冰。 〔67〕 百乘之家:有封地者。 〔68〕 长:统治。 〔69〕 自:用。 〔70〕善:擅长。意为小人善于理财。

〔鉴赏〕 儒家政治哲学的基本观念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同治理家庭和对待他人的准则相一致,由此这几章着重阐述了两个观点:

第一,“治国必先齐其家”。在儒家看来,不能教育好家人的那些人是不可能治理好国家的。其理由是在家中都不能实行仁义道德,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也就不会讲仁义道德。因此,要首先在治家的过程中培育治国所需要的那些道德品质和才干。所以作者说:“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治国必先齐家的另外一个理由是,统治者治理好自己的家以后,就树立了一个榜样,产生巨大的影响,整个社会都会来仿效,这就是第九章说的:“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相反,则是“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第二,治国者要把家庭道德运用、推广到国家的政治生活之中,要以对家人的情感对待全社会的人,要在整个世界造成家庭式的秩序与和谐。作者提出,在家中对父母的孝,在朝廷中要用到对待君主;在家中对兄长的敬爱,在官场中要用到对待长上;在家中对小辈的慈爱,在治国之时要用到对待下属或百姓。作者特别强调统治者对待老百姓就像对“赤子”即小孩那样有一种怜爱、疼爱的柔情。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正是从这种柔情的意义上解释治国者“为民父母”的传统理念:“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儒家力图以此减弱这一理念带有的家长专制的色彩。

毫无疑问,要求以孝悌的道德对待君主和长上,这是一种宗法主义的观念,有利于加强封建专制主义。而把人民当成赤子,则表现了一种高高在上、俯视民众的优越感和对百姓的轻视,与现代的平等和民主的观念格格不入。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文章竭力主张治国者应当像对家人那样,对人民有一种纯真、诚挚、深厚的爱,并以这种情感来治国,按照人民的愿望和意志来处理政务,努力使社会变得像美满的家庭那样和睦,充满温馨,这种主张虽然在封建专制社会难以实现,但反映了古人的美好的政治理想,有利于促进古代政治的改良,即使在现代社会也应当作为政治进步和革新的目标。

这几章还论述了治国者应有的思想品格和道德品质,其中最重要的是忠恕之道,即文中所说的絜矩之道。絜者,测度也;矩者,规矩与标准。絜矩之道就是根据“人同此心”的道理,以“将心比心”的方法,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根据孔子的规定,忠恕就是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思想在这里得到了更充分的展开。文中提出君子在以实际行动为善去恶方面也要推己及人,首先自己要具备某些美德,然后再去要求别人有同样的道德品质;首先自己克服了特定的缺点,然后才去要求别人去除相似的不足。那些不是从自身做起的人,根本不可能使别人为善去恶。作者要求人们以自己的良知作为唯一的标准,决定怎样待人接物。第十章有一段虽然朴素、但却非常生动的文字,描绘了这种看似简单、却包含深刻道理的絜矩之道:长上的一种做法为自己所厌恶,就不要用以对待自己的下级;下级的一种做法为自己所厌恶,就不要用以对待自己的长上;此外,自己的前后、左右所有那些为自己所厌恶的东西和做法,都不要加于任何人。这种絜矩之道在强调自我的意识和感受的最高决定作用的同时,实际上也就把那些践踏人格、损伤尊严的长上意志和命令,那些损害百姓利益、违背百姓意愿的政令,那些压迫民众、摧残人性的礼法统统给否定了,因为不论任何人,只要他尚未丧失人性,具有普通人的感知、判断的能力,如果自己身受其害,都会非常痛恨它们。可见,至少从理论上说,这种絜矩之道对于封建专制主义和一切丑恶事物都有一种批判和抵御的作用。

关于治国者的政治道德,文章强调必须公正无私。作者非常细致地指明了特别要提防的种种妨碍公正无私的情感、心理因素:对亲近和喜欢的人不能有偏爱,对所厌恶的人不能有偏见,对所畏惧和敬重的人不能有盲目性,对所同情、怜悯的人不能有偏私,即使对于那些骄傲和怠惰的人也不能完全看死。作者从中提出了一个普遍的法则:对于他人偏爱,就会看不到其缺点,而对他人有了偏见,就会看不到其优点。

此外,文章提出政治家要有宽广的胸怀,别人有才能和本领,就像自己有一样;别人道德高尚,自己要从心里喜欢。千万不要像那些小人,别人有才干,就妒忌他;别人有美德,就处心积虑地压制他。要举贤荐能,罢黜不善之人。值得注意的是,文章提出了“仁者以财发人”,作为“不仁者以身发财”的对照。所谓以财发人,就是首先要善于为国生财。作者提出的生财之大道是:“生之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然后以财造福百姓,以取得他们的拥护,不能任用“聚敛之臣”与民争利。

总的来看,解释《大学》的这些文字虽然没有涉及政治学中与制度、法律、组织、运作等方面相关的内容,但是由于它们始终遵循《大学》所表达的儒家重治国之本的传统观念,自始至终着力阐述儒家政治学总纲,所以包含了不少超越时代的内容,能够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对中国政治实践和政治教育发挥巨大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