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鉴赏·海外四经·海外北经》鉴赏
海外自东北陬至西北陬者①。
无綮之国②,在长股东,为人无綮。
钟山之神,名曰烛阴③。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綮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一目国在其东,一目中其面而居④。一曰有手足⑤。
柔利国⑥在一目东,为人一手一足,反膝,曲足居上。一云留利之国,人足反折。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深目国⑦在其东,为人举一手一目,在共工台东。
无肠之国⑧在深目东,其为人长而无肠。
聂耳之国在无肠国东,使两文虎⑨。为人两手聂其耳,县居海水中,及水所出入奇物。两虎在其东。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博父国在聂耳东,其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黄蛇。邓林在其东,二树木⑩。一曰夸父⑪。
禹所积石之山⑫在其东,河水所入。
拘缨之国⑬在其东,一手把缨。一曰利缨之国。
寻木⑭长千里,在拘缨南,生河上西北。
跂踵国⑮在拘缨东,其为人大,两足亦大。一曰大踵。
欧丝之野⑯在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
三桑无枝,在欧丝东,其木长百仞,无枝。
范林方三百里,在三桑东,洲环其下。务隅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一曰爰有熊、罴、文虎、离朱、久、视肉。平丘在三桑东。爰有遗玉、青鸟、视肉、杨柳、甘柤、甘华,百果所生。有两山夹上谷,二大丘居中,名曰平丘。
北海内有兽,其状如马,名曰騊駼⑰。有兽焉,其名曰駮,状如白马,锯牙,食虎豹。有素兽焉,状如马,名曰蛩蛩⑱。有青兽焉,状如虎,名曰罗罗。
北方禺强⑲,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
〔注释〕①海外自东北陬至西北陬者:毕沅、袁珂均指出,此处经文所述方位应是自西北至东北,原文应作“海外自西北陬至东北陬者”,甚确。《海外北经》描述的是从西北方到东北方的民族分布情况。②无綮之国:“无綮”又作“无启”、“无继”,通常解释为其国人无后裔。郭璞注:“其人穴居,食土,无男女,死即埋之,其心不朽,死百廿岁乃复更生。”③烛阴:此处烛阴在《大荒北经》中又称“烛九阴”或“烛龙”。④一目中其面而居:面部中央只有一只眼睛,疑是举行巫术活动时戴的面具。⑤一曰有手足:此五字应属于钟山之神。⑥柔利国:擅长表演杂技柔术的氏族、部落。⑦深目国:通常均将“深目”解释为眼窝凹陷,属于欧洲人种的特征。⑧无肠之国:郭璞注:“为人长大,腹内无肠,所食之物直通过。”郝懿行注:“《神异经》云:‘有人知往,有腹无五藏,直而不旋,食物径过。’疑即斯人也。”⑨使两文虎:聂耳国人驱使文虎为己服务,文虎可能是宠物,或者是披着虎皮的猎人。⑩二树木:这里是说邓林里有两棵被视为神树的大桃树,类似度朔山之“屈蟠三千里”的大桃木。⑪一曰夸父:经文误作“一曰博父”。⑫禹所积石之山:积石有自然形成的,也有人工筑成的,此处为禹治水时在黄河上修筑的积石坝。⑬拘缨之国:“拘缨”或作“句婴”,高诱认为“句婴”即“九婴”;郭璞解释拘缨为手持冠缨,又怀疑“缨”当为“瘿”。袁珂认为拘缨实应为“拘瘿”,瘿即颈部赘肉瘤,俗称大脖子病。⑭寻木:《穆天子》卷六:“天子乃钓于河,以观姑繇之木。”郭璞认为寻木即姑繇树,是一种生长在黄河边的大树。⑮跂踵国:跂,多出的脚趾,踮起脚尖;踵,脚后跟。或谓跂踵为“支踵”、“反踵”。⑯欧丝之野:欧丝即“呕丝”、“吐丝”,属于巫术表演,以祈求蚕丝丰收。⑰騊駼(táotú):良种野马。⑱蛩蛩(qióng):蝗虫,蟋蟀;又音巩(gǒng),百脚虫,即马陆。⑲北方禺强:《海外北经》之神。
【鉴赏】《海外北经》记述了从西北到东北的人文地理景观,其中有几处非常著名的人文景观。第3节中的钟山之神烛阴,在《大荒北经》中又称烛九阴或烛龙,而在《西山经》中又称钟山之子名鼓,状为人面龙身,被黄帝击杀后化为鵕鸟。中国古籍对烛龙的记载比较丰富,其渊源应与人造光源的发明和使用有关。《楚辞·天问》:“日安不到?烛龙何耀?”《楚辞·大招》:“魂乎无北,北有寒山,逴龙(烛龙)赩只。”《淮南子·地形训》:“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郭璞注引《诗含神雾》:“天不足西北,无有阴阳消息,故有龙衔火精以往照天门中也。”《玄中记》:“北方有钟山焉,山上有石首如人首,左目为日,右目为月,开左目为昼,闭右目为夜;开口为春夏,闭口为秋冬。”据此,袁珂认为烛龙属于开天辟地之神,与后世盘古开天的传说类似。所谓“身长千里”云云,或解释为北极地区的极光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烛龙的形象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先民对长蛇(长龙)的敬畏。《北山经》中帝都山和錞于毋逢山西面的幽都山,守护神就是长蛇,而中国北方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色拉乡查海村西的查海遗址已发现有8000年前的摆塑长龙。有趣的是,在美洲也有类似的摆塑长蛇。英国学者D. M. 琼斯、B. L. 莫里努《美洲神话》(希望出版社,2007年)第20—21页写到,美国俄亥俄州亚当斯县布洛斯河岸上一个狭长的地峡上,雕塑着一条长达440米的巨蟒状土丘,是用黄土和石头堆砌而成的,巨蟒的嘴里含着一个象征着宇宙创生的蛋,尾巴卷曲盘绕,是由阿德纳人或霍普韦尔人在大约2000年前制作的。
第6节中提到,共工之臣曰相柳氏,此处文字记述的是共工部落联盟主要成员相柳部落的事迹。相柳部落是由九个氏族组成的,他们分别迁徙到九个地方生活;迁徙所到的地方,都变成了湿地沼泽。禹消灭相柳,相柳的血(实际指相柳带来的咸水)污染过的田地,不能够种庄稼。禹多次开挖田地、排除积水都失败了,不得已在这里建筑了众帝之台,它们位于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的地方。其中有一座共工台,形状为四方台,台前面的一角有一座蛇形雕像(即相柳),虎皮色,蛇头威严地向着南方,因此南来的人不敢把箭指向共工台。据此可知,众帝之台与埃及金字塔和美洲金字塔一样,都是人类文明早期的伟大建筑。
显然,这个古老的故事记录着许多珍贵的远古信息。众所周知,远古时期地广人稀,各部落的生存空间余地很大;如果发生了长期、激烈的部落冲突,或远距离的部落迁徙,那么通常都是因为自然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从这个角度来说,所谓“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很可能是指土地严重盐碱化。一般来说,土地盐碱化,一是海水淹没陆地,二是在低洼地的农田里的灌溉水量大而又蒸发量大。若为前者,相柳的故事则与先夏时期的海侵事件有关。若为后者,则表明相柳由于采取筑坝抬升河道水位以灌溉低洼地农田的方法,反而使本部落的农田盐碱化,同时也使上游地区的农田盐碱化,并触发部落战争,从而给本部落招致毁灭性灾难。
共工是先夏时期的著名部落,徐旭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指出:“对于共工氏的传说颇不一致:有恭维它的,也有诋毁它的。可是不管是恭维与诋毁,它的传说几乎全同水有关。”由于“共工”连读之音即“鲧”,因此也有学者认为共工即鲧。
第7节中的深目国,“深目”通常可理解为眼窝凹陷,属于欧洲人的典型相貌。其实,中国古代也将窥管称为深目,经文“为人举一手一目”,实际上是用一手持窥管放在一眼上远望之状,而以管窥物则源于古代捕猎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在四川省广汉三星堆出土了众多“凸目”造型的青铜面具,其“凸目”造型正是使用窥管的真实写照。《淮南子·泰族训》称:“人欲知高下而不能,教之用管、准则说(悦)。欲知轻重而无以,予之以权、衡则喜。欲知远近而不能,教之以金目则射快。”冯立升在《中国古代测量学史》中指出,“金目”在汉代又称“深目,所以望远近,射准也”,并推测“金目”可能也是窥管一类的测望工具。
《路史·后纪五》注引《尸子》云:“四夷之民有贯胸者,深目者,有长股者,黄帝之德尝致之。”据此,深目国当是从远方迁徙到黄帝文明区域的部落族群。《尸子》一书系战国时期楚人尸佼所著,20篇,记有少昊、禹、汤、徐偃王的故事,《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于杂家。
第9节的聂耳之国,郭璞注:“言耳长,行则以手摄持之也。”袁珂注:“唐李冗《独异志》云:‘《山海经》有大耳国,其人寝,常以一耳为席,一耳为衾。’则传说演变,夸张又甚矣。”其实,所谓聂耳、长耳、大耳,均指耳部的装饰或装束,类似今日北方特别是极地人的防寒耳套,因为在高寒地区耳朵如果没有耳套保护,很容易被冻伤甚至冻掉。据此,经文所述“使两文虎”云云,很像是居住在北极地区的孤岛上或浮冰上的爱斯基摩人,他们戴着大耳套,坐在狗拉或鹿拉雪橇上,正带着猎犬去捕猎海狮、海豹。
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卷》中,对比了中国古代与欧洲古代有关怪人的传闻。欧洲人最早有关怪人的文献是公元前5世纪希罗多德的作品,公元3世纪索利努斯在《记闻集》中收集的怪人资料里,亦有类似刑天的无头人和类似聂耳国的长耳人。
第10节提到了博父国,袁珂指出此处博父国即夸父国,所言甚是。进一步说,此处经文的两段文字存在着前后颠倒问题,正确的文序应是:“博父国在聂耳东,其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黄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邓林在其东,二树木。一曰夸父。”这样两段话的意思才完整,而且也符合《海外四经》每段文字开头为国名或地名的叙述惯例。
根据《大荒北经》、《海内经》等书的记述,袁珂认为:“则夸父者,炎帝之裔也。以义求之,盖古之大人(夸,大;父,男子美称)也。”从此处经文可知,夸父国人的特点正是身躯魁伟高大。与此同时,夸父左右手操蛇,则明显是巫师的标志。与日逐走或作与日竞走,入日或作日入。大泽,袁珂认为即《大荒北经》、《海内西经》所述大泽。邓林、毕沅认为即《中山经》夸父山的桃林。
如何解释夸父逐日的信息内涵?郭璞认为:“夸父者,盖神人之名也。其能及日景而倾河渭,岂以走饮哉,寄用于走饮耳。几乎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者矣。此以一体为万殊,存亡代谢,寄邓林而遁形,恶得寻其灵化哉!”其实,夸父逐日是远古的一种驱逐“妖日”(包括太阳异常发光、新星爆发、特大流星陨星等)的巫术活动或表演,届时巫师要表演追逐太阳、干渴而死的一系列场景,结束时众人要象征性地展现妖日被驱逐、万木复生的景象。也就是说,夸父逐日故事渊源与当时发生的天地大冲撞导致的自然环境大劫难有关,在中国,类似的著名神话传说故事还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撞倒不周山等。
第14节的跂踵国,郭璞注:“其人行,脚跟不着地也。《孝经·钩命诀》曰‘焦侥、跂踵,重译款塞’也。”高诱注《淮南子·地形训》跂踵民为“踵不至地,以五指行也。”袁珂评论道:“大约跂踵本作支踵,支、反形近易讹,故兼二说。”并指出经文“两足亦大”应作“两足皆支”,《吕氏春秋·当染篇》“夏桀染于跂踵戎”即此处跂踵国。
跂踵又作大踵,“两足亦大”实际上是说当地人穿着大尺寸的鞋。我国先夏时期的出土文物表明当时已经有鞋(包括皮靴),到了夏商周时人们已经普遍穿鞋。一般来说,鞋的起源,一是保护脚在行走或劳动时不受伤、不受寒以及防滑、防陷等,二是化装狩猎(模仿动物的足迹),三是与服饰搭配(美化、巫术)。据此,生活在北方的跂踵国人,应当是以穿着大毛窝鞋(保暖)、大板鞋(防止脚陷入雪地)或穿着类似今日满族人的高底鞋为显著特征。或者也可指寒冷地区人的脚趾冻伤之状。
跂踵又作反踵,《文选》王元长《曲水诗序》注引高诱注文则作“反踵,国名,其人南行,迹北向也。”《海内南经》中的枭阳国和《海内经》中赣巨人的特征亦为“反踵”。有趣的是,远在南美洲巴西的原住民亦流传着反踵的故事,有人故意反穿鞋子,逃避猎人的追杀。
此外,《东山经》中的跂踵山,其地即今日黄海的济州岛,如果跂踵国与跂踵山有关,《吕氏春秋·当染篇》“夏桀染于跂踵戎”的记载也与跂踵山有关,那么或可表明夏桀曾派人到过济州岛。
第15节提到了欧丝之野,所谓“女子欧(呕)丝”,乃是古人祭祀蚕神时的一种巫术表演,由女巫(养蚕是女子之职)模拟蚕吐丝的样子,中国古代蚕马故事、《中山经》中关于宣山帝女桑的记述,均与古人选育和改良桑蚕品质的活动有关,而煮元宵吃的习俗亦源于煮蚕茧、祭蚕神。袁珂认为此处寥寥数字即蚕马故事之雏形,《搜神记》卷14记有《太古蚕马记》:古时一少女为见远方的父亲,许愿嫁给能把父亲接回家的马;其父回家了解真相后,将马射杀,晾马皮于院,少女踏在马皮上,马皮忽然卷起少女飞去,数日后人们在一棵大桑树上找到少女,她与马皮已化为蚕,其茧硕大异于普通蚕茧。
第17节的经文误断为三段,实原本应为一整段,且其文字顺序为:“平丘在三桑东。务隅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爰有遗玉、青鸟、视肉、杨柳、甘柤、甘华,百果所生。有两山夹上谷,二大丘居中,名曰平丘。一曰爰有熊、罴、文虎、离朱、久、视肉。范林方三百里,在三桑东,洲环其下。”
务隅山在《大荒北经》作附禺山,西山一经亦记有符禺山,但是未言颛顼葬的内容。此外,在郭璞著《水经注》(其书已佚失,有部分文字误入《山海经·海内东经》里)中,其文称:“汉水出鲋鱼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四蛇卫之。”所谓“四蛇卫之”当指镇守陵墓的神兽造型。在古史传说里,颛顼是黄帝之孙、北方之帝,曾与共工战,其墓地在今日河南省濮阳。《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览》云:“颛顼冢,在东郡濮阳顿丘城门外广阳里中。”值得注意的是,1987年在濮阳西水坡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墓葬里出土蚌壳塑成的龙虎等图案,其中有北斗图造型,而《国语·周语下》称:“星与日辰之位皆在北维,颛顼之所建也。”
根据此处经文,帝与嫔妃葬于同一处,可能始自颛顼;其陪葬物与帝尧、帝喾类似,其中某些陪葬物有可能是用贝壳塑造而成的图案,或者是祭祀场所的雕像、壁画,也可能是象征性的明器,类似今日为死者烧的纸人纸马纸轿车。遗玉,吴任臣认为即千年琥珀。青鸟或作青马。“杨柳”有告别、离别之意,而柳枝的婆娑和柳叶的形状又可以被人们赋予女性和生殖的内涵。范林,袁珂注:“范、泛通。《太平御览》57卷引顾恺之《启蒙记》曰:‘泛林鼓于浪岭。’注云:‘西北海有泛林,或方三百里,或百里,皆生海中浮土上,树根随浪鼓动。’即此也。”据此,范林像是海中绿岛,其实它是一大片墓地林,属于颛顼葬所。从上述随葬品和祭品来看,帝颛顼与九嫔的陵墓具有相当规模,应当会留下遗迹。
第18节的经文内容,疑原本应属于北山经。北海,可指位于北方的大海或大湖泊,而北海内则指北海之南的广大地区;此外“海”亦可泛指大原野,例如瀚海。駮,已见于西山三经中曲山,形貌习性与此处所述大同小异,唯这里称“锯牙”。众所周知,锯的发明对扩展木材使用范围的价值甚大,事实上我国先夏时期盛行一时的彩陶及彩陶画的忽然衰落、消失,就可能与锯的发明有关,因为有了锯,就可以制作大而平整的木板,并在木板上作画。罗罗,吴任臣注:“今云南蛮人呼虎亦为罗罗,见《天中记》。”
第19节中北方禺强“珥两青蛇”,意思是戴着青蛇形状的耳环装饰物;“践两青蛇”,可能是脚踏绘有蛇纹图案的滑雪板,而早在一万年前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就出现绘着猎人踏滑雪板追逐野牛、野马的岩画。此外,《大荒北经》亦记有禺强,《大荒东经》则记有黄帝后裔北海海神禺京。郭璞注:“(禺强)字玄冥,水神也。庄周(《庄子·大宗师》)曰:‘禺强立于北极。’一曰禺京。一本云:‘北方禺强,黑身手足,乘两龙。’”袁珂认为禺京之为海神,其原形乃海洋中的巨鲸,并引《淮南子·地形训》“禺强,不周风之所生也”谓其同时为风神,而且进一步指出《庄子·逍遥游》所谓鲲鹏之变:“似乎非仅寓言,实有神话之背景存焉。”
或许,其为风神时,称为禺强,状为人面鸟身践两蛇;其为海神时,称为禺京,状如人面鱼身乘两龙(郭璞注“黑身手足”袁珂疑为“鱼身手足”之误)。对于古代生活在海边的渔民来说,同时祭祀海神和风神,并将其合而为一,亦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