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类·循题布置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结构类·循题布置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依据】循题布置,极顿宕之致。此等章法,真常山之蛇,无懈可击。(高亮功 《芸香草堂评山中白云词》 卷二)

【词例】

长 亭 怨

张 炎

岁庚寅,会吴菊泉于燕蓟。越八年,再会于甬东,未几别去,将复之北,遂作此曲。

记横笛、玉关高处。万里沙寒,雪深无路。破却貂裘,远游归后与谁谱。故人何许。浑忘了、江南旧雨。不拟重逢,应笑我、飘零如羽。同去。钓珊瑚海树。底事又成行旅。烟篷断浦。更几点、恋人飞絮。如今又、京洛寻春,定应被、薇花留住。且莫把孤愁,说与当时歌舞。

【解析】 “循题布置”,是长调慢词结构的美学原则。令词短小,可以凭直觉感受而作,长调则需要思力的安排,如周济 《宋四家词选·序论》 所称:“词以思笔为入门阶陛”;张炎 《词源》 亦谓“作慢词看是甚题目,先择曲名,然后命意,命意既了,思量头如何起,尾如何结,方始选韵,而后述曲。”“循题布置”的“题”指的是词作的内容情意,“布置”即为组织结构的安排以及客观景象的摄取。“循题布置”要求词人依据所要表达的内容情意去布局谋篇,既要按照抒情脉络结构篇章,使全词具有浑灏流传之气,又要有山重水复、跌宕多姿的曲折婉转之情,使全词显示出一种递进层深的法度规模。张炎的长调多为“循题布置”的结构,这首 《长亭怨》 堪为代表之作。

词前小序说明了此词写作的时间、地点和缘由。词序称:“岁庚寅 (即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会吴菊泉于燕蓟 (元京大都,今北京市),越八年(大德二年,公元1298),再会于甬东 (今浙江舟山岛)”。告知作词的时间是大德二年,地点为甬东。至于作词的缘由则因吴菊泉“复将之北”,再去大都求官,“遂作此曲”以表规讽之情意。张炎北游大都的时间是至元二十七年,其时距南宋之亡已10年多了。元朝统治者基于建国兴邦的需要,对汉族知识分子采用民族压迫与分化拉拢的双重策略。对愿效犬马之劳者则利用,对不愿合作者则采用高压乃至杀害的残暴手段。元朝统治者对汉族士人的“征召”和“荐举”,均是以这种形式进行的。张炎虽不能象文天祥那样“汉贼不两立”而奋起抗敌; 也不能象郑思肖那样杜门避世,坐必南向,以表缅怀故国之情,但也不愿象赵孟頫那样媚敌事仇。对于张炎北上大都之事,论者多有分歧,评价实难公允。沈祖棻先生在 《宋词赏析》 一书中有这样的解释:“考之集中作词年月,盖以至元二十七年庚寅九月北上,翌年辛卯即归,而其词眷怀故国,始终如一,则北游当是被迫成行,有所不得已,故得间即南旋。”这种见解,确为平实之论。张炎与元朝统治者有国恨家仇,是不可能与其合作的,从他的词中常常流露出对投敌事仇新贵们的鄙视,就可证明这一点。如 《解连环·孤雁》 中的 “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忆旧游》 中的 “伫立香风外,抱孤愁凄惋,羞燕惭莺”。这些词句对那些事元新贵当然是一种当头棒喝。这首 《长亭怨》 亦是“微而多讽”(陈廷焯 《词则》)之作,表达了对吴菊泉南归八年之后又北上大都媚敌求官的规讽之意。

词因吴菊泉的再次北游而作,所以全词的抒情脉络紧扣北上大都一事而展开。词以追忆前游发端,故以“记” 字领起首层,开头六句语势迫促,词情紧凑。“横笛玉关高处”,化用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 《凉州词》)诗意。“玉门关”已“春风不度”,其 “高处”更罕有 “春风”。元朝统治者的皇恩是不会泽及汉族士人的。词用一“记”字领起,就是特意勾起旧游,规讽吴菊泉记取前车之鉴。当时的境况何其狼狈:“万里沙寒,雪深无路,破却貂裘”,落拓之情,难以言状。从意象的选择上可以窥见词人北游大都之日的黯淡心情。吴菊泉若再次北游,境遇又将怎样呢?答案似不难做出。所以下片开头以“底事又成行旅”承接旧游意脉,意思是说旧游落魄而归,“将复之北”又能得到什么呢?以“底事又成行旅”上绾“记横笛玉关高处”,造成词情的跌宕,表现对吴氏再次北游的困惑和不满。故以委婉的笔墨劝其“同去,钓珊瑚海树”,共同享受“烟篷断浦,更儿点、惹人飞絮”的归隐湖海之乐。第二层用 “如今又,京洛寻春,定应被薇花留住”,想象吴氏再次北游的情景。“如今又” 表明不应北游而又去北游;“定应被”假设吴氏的无望之行或成希望之旅。“京洛寻春”点明吴氏的求官之愿;“薇花留住”假设或能乞到一官半职。此语化用白居易“紫薇花对紫薇郎” 诗意。歇拍“且莫把孤愁,说与当时歌舞”表明自己仍抱“孤愁”不仕之志。寓意深长地暗示自己和吴菊泉志异而行殊,已非同道之友了。

这首词紧扣吴菊泉“将复之北” 这一题旨为中心布局谋篇。首写北游之旧事,“寻春”失望,狼狈南归。次写南归后旧友难逢,旧情难叙。三写自己南归后江海飘零,对旧友赧颜相见。过片劝友人同隐江湖,共享隐居之趣。继以讽谕之笔写吴氏再度“寻春”有望。最后表明已同吴氏志异行殊,实难引为同道之友。全词“循题布置”,章法极严,无懈可击。